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e Science Edition)

作物遗传改良与栽培

  • 外源MeJA对低温下紫苏脂肪酸合成及FAD3基因表达的调控

    王计平;梁倩;周雅莉;李润植;薛丽芳;郝晓娟;

    [目的]茉莉酸甲酯(MeJA)是调节植物应激反应的天然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探讨其对低温胁迫下紫苏幼苗抗冷性的影响,为紫苏抗逆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紫苏品种"晋紫苏1号"为试验材料,在其长出4片真叶后分别进行4℃低温胁迫和0.025mmol·L~(-1 )MeJA+4℃低温胁迫处理,分析处理0、3、6、9、12、24h后紫苏幼苗叶片中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以及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3)的相对表达量。[结果]MeJA+4℃处理后,不饱和脂肪酸C18∶3的含量急剧上升,处理6h时为对照的6.96倍,且不同处理条件下,紫苏叶片总脂肪酸含量均显著上升;经外源MeJA处理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都比4℃胁迫处理时显著降低;MeJA+4℃胁迫处理3h时FAD3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高,为对照的15.9倍。[结论]在外源MeJA协同低温处理下,诱导FAD3基因高量表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紫苏细胞膜完整性较好,幼苗抗冷性增强。

    2019年03期 v.3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沙棘花形态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张雪娟;张欣;王小莉;刘庆华;郭海利;张小民;

    [目的]探究中国沙棘雌、雄花的表面形态结构,探讨其与功能的联系,旨在为中国沙棘授粉、育种、栽培等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沙棘雌雄花的苞片、花萼、雄蕊、雌蕊及花粉表面形态进行观察。[结果]雄、雌沙棘花苞片背面表皮毛由盾毛(p)、星盾毛(s-p)组成,其大小层数与苞片位置有关。苞片腹面:雄花为单层游离度高的星盾毛,雌花则为2~3层星盾毛。花萼背面:雄花为单层稀疏盾毛,尖端为2~3层弯向花蕊的盾毛;雌花则为单层稀疏缠绕的星盾毛。花萼腹面:雄花光滑无表皮毛,雌花则具单层星盾毛和星毛(s)。雄蕊表面为不规则的条纹状纹理。花柱表面为不规则圆斑状纹理,子房由2~3层盾毛包被。花粉结构为典型的三沟孔花粉。[结论]中国沙棘花表皮的种类和分布具有多样性,在抵御严寒、保护花芽安全越冬以及保护生殖器官安全发育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9年03期 v.39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响应面法优化黄芪三种活性成分的闪式提取工艺

    王梦茹;雷振宏;梁华;李文倩;张莹;梁建萍;赵建平;柴智;

    [目的]确定黄芪药效成分中3种主要活性成分闪式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分别采用硝酸铝-亚硝酸钠法、苯酚-硫酸法、香草酫-硫酸法对黄芪黄酮、多糖、皂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以各成分得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得到回归模型。[结果]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黄酮、多糖、皂苷得率与提取条件的关系,最优工艺条件分别为,黄酮∶乙醇浓度85%、料液比1∶25、提取时间60s、提取电压120V;多糖:乙醇浓度2.5%、料液比1∶15、提取时间105s、提取电压115V;皂苷:乙醇浓度70%、料液比1∶30、提取时间120s、提取电压110V。[结论]此工艺条件下提取黄酮、多糖、皂苷的得率为0.663%、0.965%、1.126%,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差均小于0.05%,3个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优化工艺可靠。

    2019年03期 v.39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园艺

  • 萱草属植物短缩茎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王荣梅;褚焕宁;王金耀;李森;亢秀萍;

    [目的]通过诱导不定芽途径,建立萱草属植物短缩茎组培快繁体系。[方法]以‘大同黄花’短缩茎为主要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取样时期下,10个不同浓度6-BA、NAA组合对萱草属植物不定芽诱导、不定芽增殖、生根等组培效果的影响。[结果]‘大同黄花’短缩茎组培最佳取样时期为萌芽期(2~3月下旬);不定芽诱导最佳培养基:MS+1.0mg/L 6-BA+0.1mg/L NAA,诱导率最高为88.89%,诱导系数最高为6.67;不定芽增殖培养基:MS+2.0mg/L6-BA+0.5mg/L NAA;不定芽3~5cm时,接种于生根培养基MS+0.25mg/L NAA中,生根数最多(4.33根/株)。利用上述不定芽诱导培养基,接种了14份萱草属植物的短缩茎,12份材料可诱导出不定芽。[结论]本研究构建了萱草属植物短缩茎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扩展了萱草属植物组织培养的外植体选择,对萱草属植物组织培养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9年03期 v.39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欧李冻干粉物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晋楠;付鸿博;杜俊杰;王鹏飞;张建成;穆霄鹏;乔羽佳;韩轩轩;宣晓毛;

    [目的]以‘农大4号’欧李真空冻干果实为材料,比较常规研磨与破壁粉碎后制成的果粉在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方面的变化,为欧李果粉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冻干果实进行常规研磨粉碎与破壁粉碎,破壁粉经标准筛分为3个等级(100~200目破壁粉、200~300目破壁粉、300目破壁粉)。进一步对研磨粉与破壁全粉以及3个等级的破壁粉进行了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与分析。[结果]与常规研磨果粉相比,破壁全粉容重降低和持水力、膨胀力和溶解性增大,有效成分溶出度显著提高,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此外,破壁粉持水力、容重随粒径减小而降低,亮度值、水溶性指数、膨胀力随果粉粒径减小而增加;总酚、总黄酮及花色苷含量随粒径减小而降低,可溶性糖及可滴定酸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升高;破壁粉抗氧化活性随粒径减小而降低。[结论]破壁全粉物理性质优于研磨粉,有效成分及抗氧化能力均高于研磨粉;但是随着破壁粉粒径减小,物理性质有效改善,抗氧化活性成分显著降低,抗氧化活性也随之下降,但与常规研磨粉之间没有差异。

    2019年03期 v.39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食品科学

  • 无花果酒的发酵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马艳弘;金秋琼;崔晋;曹培杰;田丽敏;黄开红;

    [目的]研究无花果酒的发酵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并检测无花果酒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结果]无花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酿酒干酵母接种量0.03%、SO2添加量85mg·kg-1、发酵温度28℃、发酵天数8d,此条件下无花果酒的酒精度为12.2%vol;与发酵前相比,无花果酒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维生素C、多酚、黄酮含量比分别比发酵前分提高了4倍、1.27倍、1.64倍。[结论]无花果酒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以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

    2019年03期 v.39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粱馒头生产工艺的研究

    朱俊玲;杨婉琳;柳青山;

    [目的]规范高粱馒头的生产,方便大众购买营养健康的高粱馒头,对高粱馒头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方法]运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优化法研究了高粱粉的比例、酵母添加量、水的使用量以及第二次发酵的发酵时间对高粱馒头的制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高粱粉的比例为24%,酵母的添加量为0.77%,水的添加量为41%,第二次发酵时间为31min时,高粱馒头感官得分最高82.6分,品质最佳。高粱面馒头中的总黄酮含量约为2.4×10-3 mg·g-1,是白面馒头的26.64倍。高粱馒头与普通馒头的粘附性、弹性、内聚性相差不大,而高粱馒头硬度、咀嚼性和粘性有所增加。[结论]制成的高粱馒头表面光滑,呈现自然的红棕色,具有均匀且细腻的气孔和独特的高粱风味,入口咬劲适中且无颗粒感,爽口且不粘牙。食用高粱馒头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对总黄酮的摄入量。

    2019年03期 v.39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农业生态与环境

  • 兖州矿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程荣;段永红;王萍;

    [目的]自然、人文等因素综合影响矿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本文旨在探明兖州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变化的原因。[方法]以2009年、2012年及2015年三期的遥感影像为基础资料,提取农村居民点、道路、塌陷积水区和河流等信息,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定量研究。[结果]2009—2015年间,矿区农村居民点数量逐渐减少,总体空间布局较分散,仅部分区域呈现微弱的聚集态势;在道路、河流、塌陷积水区的综合影响下,居民点通过旧址重建、整合并建等方式向矿区外的城镇迁移。[结论]道路、塌陷积水区、河流及政策等是引起居民点变化的原因,其中采矿扰动是矿区内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对土地合理利用及农村居民点搬迁选址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03期 v.39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老化生物炭对小白菜积累重金属的影响

    刘艳;王聪颖;史志明;杨斌;

    [目的]生物炭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附固定能力,能够降低重金属的植物可累积性。生物炭进入土壤后,在各种生物及非生物氧化作用下发生老化,而老化后的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以及对植物累积重金属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方法]本研究以氧化剂-干湿-冻融交替循环的方法对新鲜制备的生物炭(原始炭)进行老化,比较生物炭老化前后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元素含量和表面官能团等参数的变化,并通过盆栽实验,探究生物炭老化前后对小白菜积累重金属(Pb、Cu、Cd)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与原始炭相比,老化作用能够增加生物炭的CEC、O/C值以及生物炭表面羟基和羰基的数量。相比未添加炭处理(对照组),老化炭的施用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P<0.05)。而老化炭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表现为显著降低,且施加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即相比对照,5%老化炭处理下土壤中Pb、Cu、Cd的减少率分别为12.42%、11.67%、11.21%。相应地,老化炭的添加显著降低了小白菜体内重金属累积量(P<0.05),即未添加炭处理中小白菜体内Pb、Cu、Cd的含量分别为24.33 mg·kg~(-1)、28.8mg·kg~(-1)、0.2mg·kg~(-1),而在5%老化炭处理下小白菜体内Pb、Cu、Cd的含量各减少至3.33 mg·kg~(-1)、7.23mg·kg~(-1)、0.03mg·kg~(-1)。[结论]因此,老化生物炭依然能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说明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一定的长期稳定性。

    2019年03期 v.39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安太堡煤矿复垦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江山;刘焕焕;张菁;王改玲;

    [目的]为了解矿区复垦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环境质量,为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土地复垦及复垦土壤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本文以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为研究区域,采集8个样地土壤样品[方法]利用酸消解法,测定了其中8种重金属Cr、Ni、Cu、Zn、Pb、As、Hg和Cd的全量含量并进行污染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各样地土壤重金属均未超过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的标准值;不同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为P_(As)>P_(Cu)>P_(Cr)>P_(Zn)>P_(Ni)>P_(Cd)>P_(Pb)>P_(Hg),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0.318~0.389,土壤达清洁水平;各样地不同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参数为E_(As)>E_(Cd)>E_(Cu)>E_(Ni)>E_(Cr)>E_(Pb)>E_(Hg)>E_(Z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9.93~12.65,属于轻微生态风险。KMO与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结果显示明安太堡煤矿复垦区中的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中重金属可能存在共同来源[结论]As、Cd和Ni是复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元素,它们极易受人类活动影响;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以及复垦模式变化,各重金属含量及污染指数无明显变化规律,复垦基质本身的含量及煤矸石堆垫、淋溶是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

    2019年03期 v.39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菌糠与生物炭配施对玉米生理特性及Cu累积的影响

    郝千萍;李丹洋;杨雄杰;王効挙;程红艳;常建宁;黄菲;

    [目的]为了利用菌糠与生物炭修复石灰性土壤与植物中Cu污染并确定最佳配施比例以达到修复效果。[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炭(100g)与菌糠(单施与配施)对石灰性Cu污染土壤中玉米生理特性及Cu累积的影响。[结果]在幼苗期,生物炭与300g菌糠配施处理对提高玉米植株高度效果最好,较对照组提高26.7%。生物炭与300g菌糠配施处理时玉米中叶绿素含量最高,较对照提高71.16%。单独施用300g菌糠处理时,植物体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最低,较对照降低57%;过氧化氢酶活性(Catalase,CAT)最高,较对照高出63%。在成熟期,生物炭与300g菌糠配施处理对提高玉米株高效果最好,比对照高出30.14%。生物炭与300g菌糠配施处理时MDA含量最低,较对照组降低62%;单独施用300g菌糠处理时,玉米体内CAT含量最高,高出对照164%;植物的根部是整株植物中Cu含量最高的部位,由高到低依次为根>叶>果实>茎。生物炭与300g菌糠配施处理的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均最低,分别较对照降低33.9%、32.7%。[结论]施用生物炭及与菌糠不同处理均能提高玉米叶绿素含量,提高玉米CAT酶活性,降低逆境或衰老条件下玉米细胞膜所受损伤,并且可以减少玉米各部位Cu含量,缓解玉米所受的Cu胁迫,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

    2019年03期 v.39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林学

  • 不同钾盐对穿龙薯蓣幼苗生长与部分产物合成的影响

    柳昱旻;高润梅;王秀丽;刘翔;石晓东;

    [目的]探讨钾盐与穿龙薯蓣形态及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文以穿龙薯蓣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分别浇施钾离子浓度为2、4、6、8和10mmol·L~(-1)的KNO_3、K_2SO_4和KCl,研究钾盐对该种幼苗形态、叶片光合产物及丙酮酸含量的影响,分析幼苗形态、生物量与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浇施钾盐时,穿龙薯蓣的株高、叶面积、叶基角及生物量均高于对照:浇施KNO_3时,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的增幅高于K_2SO_4和KCl。随钾盐浓度升高,穿龙薯蓣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叶基角、地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均表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KNO_3和K_2SO_4在8mmol·L~(-1)时最高,KCl在6mmol·L~(-1)时最高。增施钾肥对穿龙薯蓣幼苗叶片的光合产物及丙酮酸含量存在显著影响:浇施8mmol·L~(-1)的KNO_3,叶片的可溶性糖、丙酮酸及还原糖含量高于浇施相同浓度的K_2SO_4和KCl;浇施K_2SO_4时,葡萄糖含量高于浇施相同浓度的KNO_3和KCl。浇施钾盐时,幼苗的株高、叶面积、生物量等形态指标与可溶性糖、还原糖、葡萄糖及丙酮酸等产物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株高和叶面积可用作穿龙薯蓣种质资源筛选时首选的形态指标,研究结果可为穿龙薯蓣种植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2019年03期 v.39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代谢组学的西伯利亚白刺耐盐机理研究

    冯帆;杨秀清;闫海冰;

    [目的]为研究基于代谢组学的西伯利亚白刺在盐胁迫条件下的耐盐机理。[方法]本文使用LECO-Fiehn Rtx5数据库对盐胁迫前后差异代谢物进行定性及聚类分析,采用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方法找到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途径。[结果]共鉴定出108种差异代谢物,包括51种氨基酸类、22种糖类、11种脂肪酸类、8种有机酸类、7种醇类、6种生物碱、2种维生素及1种碱基衍生物,层次聚类分析将这些代谢物主要分成了两大类,共参与46条代谢途径。西伯利亚白刺对盐胁迫的应答主要依靠小分子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以及糖代谢和TCA循环产生的能量以保障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增强其对盐胁迫环境的抵抗能力。[结论]结果将为深入揭示西伯利亚白刺的耐盐机制及适应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19年03期 v.39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重组UK114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免疫组化定位

    尹淑琴;范艳;朱宏;梁娟;常泓;

    [目的]UK114(山羊肝脏肿瘤抗原)是钙蛋白酶系统的主要成分钙蛋白酶ⅠCAPN1/S1(μ-calpain)的激活蛋白,本研究旨在利用原核表达系统体外制备重组UK114蛋白,获得融合蛋白制备抗体,对其进行组织定位,为深入研究其功能提供蛋白水平的证据。[方法]将重组质粒pGEX-4T-3-UK114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纯化,用凝血酶对GST-UK114融合蛋白进行酶切,制备抗UK114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分析重组UK114蛋白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GST-UK114融合蛋白的分子量为40kD,酶切得到目标蛋白,其分子量为14kD;用UK114蛋白免疫家兔,得到了理想的高效价兔抗UK114多克隆抗血清,效价大于1∶125 000,抗血清经纯化得到兔抗UK114多克隆抗体,效价大于1∶25 000;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GST-UK114融合蛋白在约40kD处有一明显条带,融合蛋白酶切后在14kD附近出现一条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免疫组化染色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山羊肝脏组织中肝小叶边缘区有肝细胞出现棕色的阳性着色,部分肝窦内皮细胞也有棕色的阳性着色。肾脏皮质中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棕色的阳性着色出现,肾小球中没有出现着色。[结论]试验成功获得纯化后的重组UK114蛋白,制备的抗UK114抗体可以与正常山羊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UK114蛋白结合,为其后续分子伴侣特性以及抗肿瘤特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蛋白试验依据。

    2019年03期 v.39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Cry1Ia和Cry2Ab融合蛋白的表达

    郭小琴;钱红梅;郭俊佩;史宗勇;高建华;王兴春;

    [目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表达的杀虫蛋白Cry1Ia和Cry2Ab对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为充分利用已有Cry蛋白,本文构建了两者的融合蛋白,并对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进行检测。[方法]本文将两个基因的编码基因,按照两种先后顺序拼接起来,获得cry1Ia-cry2Ab融合基因和cry2Ab-cry1Ia融合基因。另外,将Cry1Ia蛋白N端第一个α-螺旋(73个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删除后,接入cry2Ab基因5'端,获得第三个融合基因cry1IaD73-cry2Ab。将3个基因分别插入pHT304载体,并由cry1Ac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调控其在Bt细胞中表达。[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Cry1Ia-Cry2Ab、Cry2Ab-Cry1Ia和Cry1IaD73-Cry2Ab三个融合蛋白均能够在Bt细胞中表达,其测定分子量与预期大小一致,分别约152kDa、152kDa和144kDa。蛋白印迹法分析发现,在表达过程中,三种融合蛋白均有一定比例的降解。另外,不同温度对融合蛋白的表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本研究构建了3种融合杀虫基因并在Bt细胞中成功表达,为进一步解析这类融合蛋白的杀虫活性和机理奠定了基础。

    2019年03期 v.39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体外法研究五株酵母菌对牛瘤胃代谢的复合效应

    赵亚军;裴彩霞;刘强;钞瑞敏;陈婧;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高精料条件下,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I)、酿酒酵母A(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Ⅱ)、酿酒酵母B(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B,Ⅲ)、酿酒酵母C(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Ⅳ)和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V)等5株酵母菌及其不同组合对牛瘤胃代谢影响,确定酵母菌之间的复合效应并筛选出优良的酵母菌组合。[方法]通过体外发酵技术,研究并分析5株酵母菌及其组合在添加量为1×108 CFU·30mL-1活菌数发酵液时,对牛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试验结果显示,不同酵母菌对瘤胃发酵的影响不同。在维持瘤胃内环境稳态方面,Ⅱ与Ⅳ和V存在复合效应,Ⅱ+Ⅳ、Ⅱ+Ⅴ组合较各单一菌株均可显著提高发酵液pH值(P<0.05),降低发酵液总产气量(P<0.05);Ⅲ和Ⅳ、Ⅳ和V在降低氨氮(NH3-N)浓度方面存在复合效应。在调节瘤胃发酵模式方面,Ⅱ、Ⅲ和V以及Ⅱ、Ⅳ和V之间存在复合效应,乙酸比例及乙丙比均显著低于组内各单一及2株组合菌,丙酸比例均显著高于组内各单一及2株组合菌(P<0.05);Ⅱ、Ⅲ和Ⅳ在戊酸形成方面存在复合效应,戊酸比例极显著高于组内各单一及2株组合菌(P<0.01)。[结论]在高精料条件下,Ⅱ+Ⅳ、Ⅱ+Ⅴ、Ⅲ+Ⅳ、Ⅳ+Ⅴ、I+Ⅲ+Ⅳ、Ⅱ+Ⅲ+Ⅴ、Ⅱ+Ⅳ+Ⅴ菌株组合间存在复合效应。其中,Ⅱ+Ⅳ、Ⅱ+Ⅴ组合在维持瘤胃pH值、稳定瘤胃内环境方面效果显著,是该条件下较为优良的酵母组合。

    2019年03期 v.39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正>1.《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坚持唯物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主要刊登农、林、牧等涉农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性研

    2019年03期 v.39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特约编委 杨天育

    <正>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社会职务农业农村部小杂粮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作物学会秘书长《甘肃农业科技》编委《河北农业科学》编委近年来发表的代表性作品[1] A high density genetic map and QTL for agronomic and yield traits in Foxtail millet.BMC Genomics, 2016,17:336.(通讯作者)[2]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环境及糜子耗水特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 2018,51(12):22274-2287.(通讯作者)[3] 12C6+离子束辐照糜子诱变突变群体的构建与SSR分析.作物学报,2018,44(1):144-156.(通讯作者)[4]糜子育成品种成株期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研究.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6,15(4):746-752.(通讯作者)

    2019年03期 v.39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