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e Science Edition)

专题:高粱育种与栽培

  • 加强高粱应用技术研究,助力高粱产业发展

    邹剑秋;

    <正>全球高粱的年种植面积约4 000万公顷,是仅次于小麦、玉米、水稻和大麦的第五大谷类作物。在非洲和亚洲半干旱和干旱热带地区,高粱是贫困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而在发达国家,高粱主要作为家畜或家禽的饲料。我国高粱种植面积约70万公顷,是重要的酿造、粮饲和生物燃料的来源。高粱作为C_4作物,光合效率高、物质转化能力强,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等多重抗性并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因此常被种植在边际土壤上,是重要的旱地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年03期 v.4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粱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邹剑秋;王艳秋;柯福来;

    高粱是我国重要的旱区作物,抗旱耐盐碱,光合能力强,用途广泛,在农业生产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高粱种植面积、产量、主产区分布、成本收益与进口高粱冲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高粱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我国高粱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1)高粱生产向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转移;(2)高粱种植面积将稳中有升;(3)机械化程度和水平将进一步提高;(4)专用化、订单化生产比例将进一步提高;(5)青刈、青贮高粱发展前景看好。同时,本文针对限制高粱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0年03期 v.40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1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1 ]
  • 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性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王黎明;焦少杰;严洪冬;姜艳喜;苏德峰;孙广全;

    [目的]对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性和性状间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亲本在杂交育种中的作用及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为甜高粱的种质创新和杂交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8个甜高粱不育系为母本及8个甜高粱恢复系为父本配制64个杂交组合,对杂交后代进行2年的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分析性状的遗传特性及性状间的相关性,并对主要农艺性状及配合力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出苗至开花日数、株高、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含糖量等性状的遗传均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杂交后代性状的差异性来源于亲本的多样性。其中,至开花日数、穗长、千粒重、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等性状主要由母本决定,而株高、单穗粒重和含糖量性状主要由父本决定。株高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高于其它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小,而出苗至开花日数、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含糖量等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含糖量与株高和千粒重为极显著正相关(P<0. 01)。生物产量与至开花日数为极显著正相关(P<0. 01),与籽粒产量、单穗粒重及株高为显著正相关(P<0. 05)。籽粒产量与单穗粒重及株高为极显著正相关(P<0. 01),与生物产量和穗长为显著正相关(P<0. 05)。[结论]对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应以基因累加和选择育种为主要手段,杂种优势利用为辅助手段。在杂交育种时,要重点对母本的至开花日数、穗长、千粒重、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性状以及父本的株高、单穗粒重和含糖量性状进行选择。同时,利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品种改良。由于含糖量、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等主要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需要对杂交组合进行多年多点的试验以选择不同环境下的适宜品种。

    2020年03期 v.40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甜高粱新选亲本系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张志鹏;朱凯;邹剑秋;张飞;柯福来;王艳秋;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甜高粱亲本,准确评价3个自育甜高粱恢复系和8个甜高粱不育系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包括LTR108的3个恢复系,8个异质细胞质不育系为试验材料,对其24个F1杂交组合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结果]恢复系LTR108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均较高,其组配的甜高粱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茎秆糖分参数表现突出;株高的广义遗传力最高,为96. 45%,茎粗的广义遗传力最低,为88. 91%;狭义遗传力则表现为茎粗最高,为53. 18%,含糖锤度最低,仅为4. 72%的趋势。LA1-16/LTR108、L4-A_3/LTR108、654A_3/LTR108遗传了LTR108的性状优良,是生物量、株高、茎粗、茎汁出汁率、含糖锤度、倾斜率和倒折率等性状综合表现优良的杂交组合。[结论]恢复系LTR108是配合力高、遗传力强的理想甜高粱育种亲本材料。

    2020年03期 v.40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粒用高粱亲本系萌发期耐碱性鉴定与综合评价

    于淼;陈冰嬬;石贵山;李海清;葛占宇;杨永志;徐宁;檀辉;李翠丽;王鼐;

    [目的]确定高粱萌发期耐碱鉴定适宜的NaHCO_3∶Na_2CO_3=9∶1胁迫浓度、指标和评价方法,为大规模鉴定耐碱种质提供评价方法及进一步选育耐碱高粱新品种和发掘耐碱基因奠定基础。[方法]首先以10份粒用高粱亲本系为材料,在不同浓度的NaHCO_3∶Na_2CO_3=9∶1(0、25、50、75、100、150、200 mmol·L~(-1))胁迫下进行发芽试验,通过对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芽长和根长进行统计和方差分析,筛选出鉴定粒用高粱萌发期耐碱性最适宜的NaHCO_3∶Na_2CO_3=9∶1胁迫浓度。后续以50 mmol·L~(-1)NaHCO_3∶Na_2CO_3=9∶1溶液为胁迫浓度,对146份粒用高粱亲本系萌发期进行耐碱性鉴定,测定发芽率、中胚轴长、胚芽长、胚根干重等11个萌发性状,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通过平均隶属函数值S值制定耐碱分级标准,评价146份粒用高粱亲本系的耐碱性。根据S值分级标准把146份亲本系按耐碱性强弱分为5级:吉4327R为强耐碱类型,MH等8份为耐碱类型,LT等62份为中等耐碱类型,2 483等56份为碱敏感类型,龙188B等19份为碱极敏感类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中胚轴长、相对芽鲜重和相对根鲜重分别在3个主成分中的负荷量最大,且以其平均隶属函数值划分的耐碱评价结果与S值基本一致,相对中胚轴长、相对芽鲜重和相对根鲜重这3个指标可以作为粒用高粱萌发期耐碱性鉴定的适宜指标。[结论]高粱亲本系萌发期耐碱(NaHCO_3∶Na_2CO_3=9∶1)鉴定的适宜胁迫浓度为50 mmol·L~(-1),制定了高粱萌发期耐碱级别划分标准,筛选出萌发期强耐碱种质吉4327R。

    2020年03期 v.40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0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高粱种子萌发期抗旱、敏感材料筛选、鉴定

    王平;王春语;丛玲;张丽霞;

    [目的]高粱春播时容易遭受干旱胁迫,影响种子萌发、出苗,造成缺苗影响产量,因此筛选种子萌发期抗旱、敏感材料以及挖掘抗旱相关基因对高粱抗旱育种、探究抗旱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全球不同地区收集的不同类型高粱材料575份,28℃水培养萌发种子并统计出苗率,出苗率≥90%的高粱材料利用17. 5%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筛选抗旱和干旱敏感材料。选择生育期、株高和用途相近的抗旱和敏感材料构建抗旱相关基因定位群体。[结果]575份高粱材料,3次重复试验出苗率均≥90%的高粱材料共有301份。经过17. 5%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去除沈阳不能抽穗的材料后,筛选到抗旱材料22份、敏感材料18份,共计40份。选择抽穗期差异3 d以内、株高差异5 cm以内,共筛选到3组适宜构建抗旱相关基因定位群体的材料,包括抗旱和敏感材料共计8份。[结论]高粱种子萌发期,不同材料之间出苗率差异较大,综合考虑株高、抽穗期、用途和模拟干旱胁迫下的相对出苗率等因素,选取8R336/8R079和8R340/8R078作为最优杂交组合构建抗旱相关基因定位群体。

    2020年03期 v.40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抗旱型高粱开花前期和后期应对水分亏缺的生理调节研究

    王艳秋;张飞;朱凯;卢峰;邹剑秋;张志鹏;

    [目的]本研究探索了辽粘R-6开花前和开花后期这一生长阶段的抗旱性和生理作用机理,为高粱抗旱育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抗旱型高粱辽粘R-6和不抗旱型高粱辽3518R为材料,在抗旱棚中采用盆栽方式,设置对照(CK)和土壤水分含量为26%(ST1)、22%(ST2)、18%(ST3)、14%(ST4)4个干旱胁迫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辽粘R-6在遭遇干旱逆境时,可减缓根系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的下降,延缓叶片叶绿素的下降,以保持较高的持绿性;净光合速率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而下降,但辽粘R-6可通过气孔导度调节减弱这一影响;另外,辽粘R-6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调节对维持干旱逆境下的机体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脯氨酸渗透调节也是其具有较强抗旱性的重要原因。[结论]辽粘R-6为花期前后均抗旱的高粱种质,其可通过协调光合、抗氧化、渗透调节等生理过程应对干旱逆境。

    2020年03期 v.40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低温胁迫下高粱幼苗生理变化及耐冷综合评价

    周福平;王坚强;范娜;张海燕;史红梅;杨彬;张桂香;

    [目的]低温胁迫是影响高粱萌发及幼苗长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高粱幼苗生理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明确科学的耐冷综合评价方法,为高粱耐冷种质的筛选及耐冷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粱耐冷品种"冻高粱"和"红壳四号"和冷敏品种"SC407"和"晋303"为试验材料,在2℃条件下低温胁迫处理时间分别为12、24、36 h,研究不同冷害胁迫条件对高粱幼苗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及Pro含量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科学评价高粱幼苗的耐冷性。[结果]耐冷和冷敏品种的MDA含量和Pro含量均随着低温胁迫处理时间增加,呈现增高的趋势,冷敏品种的MDA含量增加幅度显著高于耐冷品种(P<0. 05),其上升平均幅度变化范围在58. 9%~158. 2%,而耐冷品种各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值均高于冷敏品种,其变化范围在18. 3%~75. 2%;高粱幼苗SOD活性、POD活性随低温处理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各低温处理的酶活性均高于对照,耐冷品种的两种酶活性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53. 6%、43. 5%,显著高于冷敏品种的酶活性平均增加幅度(P<0. 05),其值分别为31. 0%、37. 3%;12 h低温胁迫高粱生理指标隶属函数平均值耐冷综合评价U值排序为:SC407<晋303<红壳四号<冻高粱,其结果与生产实际相吻合。[结论]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4个生理指标可作为高粱耐冷性的鉴定指标,结合隶属函数法对高粱苗期进行耐冷综合评价科学可行,可以为高粱品种耐冷性鉴定提供参考。

    2020年03期 v.40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配置方式对矮秆糯高粱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生产影响

    段有厚;李志华;卢峰;

    [目的]探究适宜机械化栽培管理的矮秆糯高粱在单位面积内的合理配置方式,明确同一适宜密度下,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辽粘6号单株光合效率、单株干物质积累和群体产量的影响,为矮秆糯高粱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适于机械化种植矮秆糯高粱辽粘6号为试材,研究在12万株·hm~(-2)密度下二比空、一穴双株、交错种植和常规种植方式(CK)对其株高、柄伸长、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交错种植配置方式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一穴双株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小;交错种植的单株光合作用强于其它配置方式的单株,一穴双株配置方式下单株光合作用受抑制明显。交错种植方式的生物产量最大为24 096. 2 kg·hm~(-2),其籽粒产量最高为8 915. 6kg·hm~(-2),收获指数也最大(0. 37);其次是二比空配置方式,生物产量为23 824. 4 kg·hm~(-2),籽粒产量8 915. 6 kg·hm~(-2),收获指数为0. 36;再次是常规种植方式(CK),一穴双株配置方式最低,生物产量为23 638. 8 kg·hm~(-2),籽粒产量8 037. 2 kg·hm~(-2),收获指数为0. 36。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密度相同情况下,交错种植的穗粒重、千粒重最高,其次是二比空,再次是常规种植方式,最低的是一穴双株配置方式。[结论]辽粘6号在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时,首选交错种植配置方式,其次选用二比空配置方式,这2种配置方式构建了比较合理的群体光合结构,它们比常规配置方式具有更高的光合效能利用率,产出了较高的籽粒产量,同时得出了较高的收获指数。

    2020年03期 v.40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播种量对夏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刘芮芮;崔福柱;乔佳秀;郝国花;杨慧;

    [目的]本研究主旨探索播种量对夏播高粱生长发育期间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明确山西省中部地区夏播高粱的合理播种量。[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山西农业大学农作站进行大田试验。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设3. 75、7. 5、11. 25、15、18. 75、22. 5 kg·hm~(-2)共6个不同播种量水平,研究不同的播种量水平对夏播高粱生育期、株高、叶面积等农艺性状,以及穗长、穗重、穗粒重、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播种量为15 kg·hm~(-2)时株高达到最大值195. 5 cm,播种量为22. 5 kg·hm~(-2)时叶面积指数最大,播种量为7. 5 kg·hm~(-2)时,穗长达到最大值;百粒重、穗重和穗粒重随播种量的增加逐渐减少,成穗数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出苗数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成穗率下降;产量随高粱播种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符合方程y=0. 7779x3-44. 597x2+734. 54x+1466. 7(R~2=0. 9877),在播种量为11. 25 kg·hm~(-2)时有最大值5294. 8 kg·hm~(-2)。[结论]综合分析,山西省中部地区夏播高粱晋杂30号最佳播种量为11. 25 kg·hm~(-2),在此适宜播种量下,晋杂30号可以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以及高的产量。

    2020年03期 v.40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气象因子与不同高粱品种产量的相关分析

    柯福来;邹剑秋;朱凯;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气象因子与高粱产量形成关系,找出影响高粱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方法]选用辽杂37、辽粘3号两个高粱品种,在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10个试验站种植,记载生育时期、逐日气象因子,成熟后收获计产。[结果]气象因子对高粱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从整个生育期来看,对辽杂37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日照时数,累计降雨量的效应最小。对辽粘3号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最低温度,影响最小的是积温。辽杂37、辽粘3号单株产量和气象因子间关系均可用回归方程模型进行拟合,辽杂37的拟合方程模型为:y=64. 29+0. 829x1+1. 308x2+1. 331x3-0. 458x4-1. 289x5-0. 010x6,其中x1为最低温度,x2为相对湿度,x3为日照时数,X4为平均温差,x5为积温,x6为累计降雨量。辽粘3号的拟合方程模型为:y=-343. 749+2. 03x1+1. 488x2+1. 155x3-1. 08x4-0. 826x5+0. 019x6,单株产量为y,最低温度为x1,日照时数为x2,相对湿度为x3,累积降雨量为x4,最高温度为x5,积温为x6。从不同生育阶段来看,对辽杂37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为出苗到拔节阶段的最低温度,影响最小的为播种到出苗阶段的活动积温。辽粘3号的表现有所不同,表现为开花到成熟阶段的平均温度对辽粘3号单株产量的效应最大,出苗到拔节阶段的积温的效应最小。[结论]日照时数与辽杂37单株产量关系最大,最低温度对辽粘3号单株产量效应最大。

    2020年03期 v.40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下旱地高粱土壤水温的变化及产量效应

    曹昌林;张建华;白文斌;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提高高粱在旱作区的水分效率及产量。[方法]运用顺序排列的设计法,于2018年和2019年进行了覆膜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水温及高粱生长发育的研究。[结果]旱作高粱采用平作覆膜膜侧种植与平作覆膜膜下种植相比,可降低温度0. 6~0. 9℃,水分利用率提高0. 94 kg·hm~(-2)·mm~(-1),产量提高3. 75%~4. 56%。采用平作覆膜膜侧种植方式,不仅可改善作物生存环境,有效地减缓旱地覆膜膜下种植造成的作物早衰现象,提高了水分利用率,从而提高产量,而且还能降低地膜回收的难度,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结论]旱地种植高粱采用平作覆膜膜侧种植的方式较好。

    2020年03期 v.40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作物

  • 除草剂复配对海南高粱田杂草防除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张飞;王艳秋;朱凯;李德坤;卢峰;邹剑秋;张志鹏;

    [目的]探究不同除草剂复配对高粱田杂草防控效果和对高粱幼苗的损伤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5种除草剂处理在海南地区进行了杂草防效及对高粱幼苗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莠去津、二氯喹啉酸、氯吡嘧磺隆复配(H1+H2+H3)和莠去津、二氯喹啉酸、氯吡嘧磺隆、二甲四氯(H1+H2+H3+H4)复配可综合防除禾本科、莎草科和阔叶科杂草,株数防效可达87%以上,干物重总防效均可达88%以上。同时这2种除草剂处理对幼苗损伤相对较小,伤苗率均低于10%,减少幼苗叶绿素和干物重的下降幅度,缓解杂草对高粱产量的影响。[结论]此2种除草剂处理可有效解决海南地区高粱田杂草为害问题,而莠去津、二氯喹啉酸、氯吡嘧磺隆复配(H1+H2+H3)节药减污,可作为海南高粱田杂草防除的重要技术参考。

    2020年03期 v.40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小麦新品种品育8012及其近源品种产量与品质性状分析

    李晓丽;王敏;曹勇;马小飞;姜兰芳;郝建宇;张定一;姬虎太;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小麦新品种品育8012及其近源品种的差异性。[方法]以品育8012及其近源品种(济麦22、山农20、婴泊700、良星66)共5个基因型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其产量构成要素与品质性状等16个指标。[结果]品育8012与其近源品种相比,在产量、穗数和面团形成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在千粒重和粒径方面有极显著差异(P<0. 01);与济麦22相比,在容重、面团稳定时间和沉降值方面有极显著性差异(P<0. 01);与山农20相比,在株高、籽粒蛋白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弱化度、粉质质量指数、沉降值、湿面筋含量等方面有极显著性差异(P<0. 01);与婴泊700相比,在硬度、弱化度和沉降值方面有显著差异(P<0. 05),在容重、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等方面有极显著性差异(P<0. 01);与良星66相比,在稳定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 05),在穗粒数、硬度、容重、籽粒蛋白含量、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沉降值、湿面筋含量等方面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 01)。[结论]品育8012与其近源品种相比具有特异性,可为品育8012申请新品种权保护提供依据。

    2020年03期 v.40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玉米穗发芽突变体vp-like8的转录组分析

    郭宇航;郑军;李润植;

    [目的]玉米穗发芽严重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本研究通过分析玉米穗发芽突变体(viviparous)vp-like8与野生型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探索玉米穗发芽相关基因调控网络,深入解析玉米穗发芽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对本实验室发现的玉米穗发芽突变体vp-like8的杂合体分别与自交系Mo17和Zheng58杂交,然后再自交,随机选取具有穗发芽表型的F2果穗,发芽籽粒和正常籽粒各取40粒,剥除种皮,分别混池Mo17背景的突变体(Mo17_mut)和野生型(Mo17_wt),Zheng58背景的突变体(Zheng58_mut)和野生型(Zheng58_wt)等4份试验样品,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对野生型和突变体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结果]在vp-like8突变体中,共筛选到275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 812个基因在突变体中上调表达,938个下调表达。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植物激素信号转导(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等生物途径,由此推测这些途径与玉米穗发芽是紧密相关的。[结论]本研究可为今后探究玉米穗发芽的分子机制和基因调控网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020年03期 v.40 9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1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叶绿素相对含量的烤烟叶色仿真

    李青山;张玉琴;沈晗;汤朝起;张伟娜;谭效磊;刘莉;任杰;徐秀红;

    [目的]本研究仿真烤烟成熟过程中鲜烟叶色的动态变化,为实现烤烟成熟期的可视化表达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原位测量成熟期烤烟鲜烟叶的颜色参数和SPAD值,分析SPAD值和颜色参数随成熟度提高的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构建基于SPAD值的鲜烟颜色参数的预测模型。[结果]随着成熟期的不断推进,SPAD值呈不断减小的趋势,并与颜色参数(L、b、C、H°)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基于SPAD值构建的颜色参数预测模型的判定系数分别为0. 70(L)、0. 26(a)、0. 66(b)、0. 71(C)、0. 59(H°);颜色参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和RMSE分别为0. 67**和3. 09(L)、0. 24和0. 68(a)、0. 54**和3. 93(b)、0. 52**和3. 67(C)、0. 53**和3. 57(H°)。基于SPAD值进行鲜烟叶颜色仿真的效果为:随着SPAD值的减小,颜色变化趋势是从绿到黄,与大田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结论]初步表明基于SPAD值进行烤烟鲜烟叶叶色仿真是可行的。

    2020年03期 v.40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

  • 薰衣草油与肉桂油及其混配杀螨活性研究

    程作慧;樊芳芳;田永明;朱祥润;李锐;李生才;徐爱静;郭钰恩;刘庆;

    [目的]明确实验室条件下薰衣草油和肉桂油混配后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熏蒸法测定2种精油对5日龄雌成螨的熏蒸毒力,分析了2种精油及其混合物在半致死剂量下的产卵抑制率、驱避率、移动距离和移动频率。[结果]在熏蒸毒力实验中,薰衣草油熏蒸处理5日龄雌成螨24 h的LD50为0. 39μL·L~(-1);肉桂油熏蒸处理5日龄雌成螨24 h的LD_(50)为0. 43μL·L~(-1);当2种精油按5∶5混配时,5日龄雌成螨死亡率24 h达到56. 41%,48 h达到69. 58%,且杀螨效果比单剂好;经半致死剂量的薰衣草油和肉桂油以及5∶5混配后处理5日龄雌成螨发现其产卵抑制率、驱避率、移动距离和移动频率均具有时间依赖性,且混配后作用效果均高于单剂的作用效果。[结论]薰衣草油与肉桂油混配后的杀螨活性高于其单剂的杀螨活性。本研究为植物精油的合理混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年03期 v.40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石菖蒲乙醇提取物对15种病原真菌抑菌活性研究

    李少华;谷晓杰;安丽;何晓婷;曹挥;

    [目的]明确石菖蒲乙醇提取物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同时为植物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石菖蒲乙醇提取物的对5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并对抑菌效果较稳定的苹果炭疽病进行了毒力分析和菌丝显微观察。[结果]石菖蒲乙醇提取物对15种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浓度为2 g·L~(-1)的石菖蒲乙醇提取物处理15种病原菌后,抑制率在48 h达到80%以上的有10种,在96 h后达到80%以上的仍有5种。其中以对苹果炭疽病菌和核桃枯梢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在处理48 h和96 h后抑菌率均在90%以上,分别为可达到95%、94%和100%、92%。对苹果炭疽病菌的EC_(50)为0. 29 g·L~(-1)。经显微镜观察发现,石菖蒲乙醇提取物处理过的苹果炭疽病菌受到明显抑制,菌丝分叉变多,但分枝都很短。[结论]石菖蒲乙醇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和较广的抑菌谱,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进行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

    2020年03期 v.40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6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正>1.《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坚持唯物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主要刊登农、林、牧等涉农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反映最新科研动态。以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

    2020年03期 v.40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育种与栽培团队

    <正>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高粱育种与栽培团队,拥有国家高粱改良中心、国家高粱原种扩繁基地、辽宁省能源高粱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沈阳市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等科技平台。主要从事高粱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近年来审定和登记高粱品种46个,制定辽宁省地方行业标准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2020年03期 v.40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