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中英;董明;古润泽;解思敏;杨佩芳;杜俊杰;
秋季以~(14)C喂饲红星苹果幼树,矮化中间砧树地上部~(14)C同化物质相对量高于根系,高于乔砧树。休眼期仍高于根系,高于乔砧树,主要贮存于多年生枝和一年生枝,根内较少。新梢不同部位及叶片内其含量由下往上递减,显著高于乔砧树。一年生枝由上往下递减,养分积累期和休眼期高于乔砧树。矮化中间砧段对~(14)C同化物质的输送有滞阻作用,从而影响地上部和根系的生育、花芽的形成、产量和果实品质。
1986年02期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沛生;蔡石勋;
作者在研究了不同类型苹果砧木叶结构与矮化性能相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茎结构进行了解剖学探讨。试验结果查明: 1.苹果砧木的矮化与否和韧皮部的厚度(不包括皮层厚度)有关,即:矮化砧韧皮部最厚,半矮化砧次之,乔化砧最簿。 2.不同类型乔矮砧,木质部的厚度分析与矮化关系,无规律可循。 3.对韧皮部与木质部的比值进行了分析,其不同类型砧木茎结构的韧皮部与木质部的比值为1∶2.4——1∶6.5,看来比值变化趋势愈小,愈趋向于矮化或半矮化,反之,则趋向于乔化。由上述几项测定比较,我们认为以砧木茎的韧皮部厚度作为预选苹果矮砧的方法之一,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986年02期 125-128+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贾梯;贾棚;贾频;石冬根;
用绿枝扦插方法繁殖枣(Zizy phus jujuba Mill)取得初步成功。在生长季前期采取壶瓶枣根蘖苗新梢作插条,分别用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木素酸钠不同浓度处理,在塑料大棚间断弥雾条件下,扦插一个月,其生根率达90%。生根苗木直接移植露地苗圃,成活率为90%,苗木根系发育良好,生长正常。
1986年02期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风岐;
为了提高大白菜(B. campestris ssp pekinensis.)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我们进行了两年地膜覆盖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直播小株、育苗小株、老株那种采种方式,凡使用地膜覆盖的均比不覆盖的产量增加30%左右,质量也明显的提高;聚乙烯、聚氯乙烯都是良好的地而覆盖材料,在大白菜种子生产中可以取得相近似的效果。
1986年02期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守惠;韩有志;
本文根据在林业生产上,在虎榛子群落的土壤上培育油松苗,形成了很多菌根、苗水生长的好、质量高的现象;而探讨油松苗天然接种油松菌根真菌的机理、以期在造林工作上,充分地利用菌根资源。
1986年02期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文荣;齐力旺;张中秋;
经过1983和1984两年调查,从山西油松分布区的53个林场的64个天然林分中,采集针叶、球果和种子样本,测定了13个性状和进行生长量的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3个性状林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有的性状与经纬度、气候条件的相呆性也很强。总的趋势是,气候干旱寒冷,针叶缩短变窄,球果和种子翅长、翅宽增大,种子大小和千粒重却由北向南增大加重。各种性状的变异主要发生在三个方向上,即沿山西油松整个分布区长轴由西北经太岳山到东南方向的变异;西部吕粱山,中部云中山、太岳山,东部太行山,同经度下纬度的变异;从西向东同纬度下经度的变异。同时,各性状均存在着随机变异的现象。在年生长量上,也呈现由北到南和从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胸径的年生长量与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随着经度的增加,胸径年生长量越粗。
1986年02期 14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张伯静;李炳林;
各国棉花育种工作都在开展野生二倍体棉种的利用问题。试验用二倍体亚洲棉G。arboreum 2n(2x)=26,染色体组A_2,与野生比克氏棉G. bickii, 2n(2x)=26,染色体组G杂交,获得异源二倍体杂种。因二者亲缘关系最远,杂种高度不育。对A_2×GF_1PMC减数分裂观察,M_2染色体大都不配对,二价体变幅1—6对,并出现三价体,染色体构型为1.64Ⅰ+4.0Ⅱ+0.4Ⅲ。平均交叉频率为1.07个。由于四分体发育不正常,形成畸形败育花粉,导致杂种F_1高度不育。对A_2×G F_1进行染色体加倍,合成异源四倍体,观察F_2PMC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数为52条。MI,大都配对,交叉频率为1.83,大多数为环状二价体。染色体构型为:2.75Ⅰ+24.5Ⅱ+0.25Ⅲ。其中完全配对成26个二价体的细胞数占30%。后期Ⅰ,染色体平均分配,两级各有26条,形成正常的四分体,花粉生活力达89%杂种植株育性恢复,每株结铃平均为33个,每铃种子平均9.1粒,为人工合成异源四倍体新种质
1986年02期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克治;裴成娥;李贵全;高玲玲;
核型分析是生物物种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裸燕麦据国内外报导并不一定只是一个物种,我们对五个六倍体裸燕麦材料进行了核型分析,体细胞的染色体数虽是42,但核型所有明显不同,由此可以以为六倍体裸燕麦也不一定只有一个种。
1986年02期 169-171+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珠玉;张新生;杜金巧;马玉光;
黄瓜是一种喜钾作物,本试验表明适时适量施用钾肥,能使黄瓜叶面积增大;光合强度提高;碳水化合物运转加速;根系比表面积,吸收面积以及根系活力均显着增加,从而使黄瓜比对照增产11.7%,化果率减少38.3%,维生素C增加20%。
1986年02期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庞震;庞宇宏;
兰跳甲Altica sp.原为杨柳树的重要食叶性害虫,成虫、幼虫均可为害,近年来为害日趋严重,在太谷地区八十年代开始为害山定子、沙果和苹果树,且可完成生活史,是果树生产应引起重视的新害虫,均以苗木和幼树受害最重越,冬出蛰成虫尚可为害独行草,车前草等宿根性杂草。对其形态、生活史及习性作了系统观察研究,在太谷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草丛、落叶层及土缝中群集越冬。由于成虫寿命和产卵期均长,故世代重叠,从3月下旬至10月中旬田间均可见到成虫为害。
1986年02期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秀明;杜利锋;王子元;
棉花不同棉种和品种对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ae、的抗性与叶片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核酸含量有密切关系,无论有无菌侵染,抗病性强的棉种和品种核酸含量均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抗性弱的棉种和品种则相反。在病菌侵入初期寄主植物的生理代谢就受到干扰,叶片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核酸含量均出现明显变化。
1986年02期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卫东;杨武华;
本文就玉米品种对茎腐病的抗性与抗坏血酸氧化酶的关系做了初步的研究。用Fusarium moniliforme和F. graminearum接种玉米植株,不同的品种,以及不同的病原——寄主组合所表现的酶活性变化也有差异。抗病品种的酶活性增长显著,感病品种则不显著。由此表明玉米植株受到病原菌侵染后所表现的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增强与茎腐病的抗性密切相关。
1986年02期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跃;孙树权;
玉米茎基腐病是由病原菌复合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在山西省分布广、危害重,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可以危害幼苗,但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其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整株很快青枯死亡:后者一般在吐丝后发病,较常见,一般表现为: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死,发病后期茎基纵剖面髓部变色收缩,果穗下垂,易倒伏。经试验证明:其主病原(uajor pathogen)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串珠胶孢变种(F.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sp.),其中串珠镰刀菌致病力最强。通过玉米不同发育阶段的连续分离证明:四种主病原都有潜伏侵染现象,串珠可以扩展到茎基第三节间,但并不扩展到穗部。次病原(Minor pathogen为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p)、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多隔镰刀菌(F. decemcellulare)、弯角镰刀菌(F. camptoceras)等,它们是在主病原侵入后才侵入寄主的,本身致病力弱,但与某些主病原有协生作用,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1986年02期 193-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王英民;温伟业;高作信;范丙堃;张俊德;刘德才;
本文首次报导了犊牛遗传性运动失调症的综合研究情况。指出渐进性共济失调(摇头、叉开站立、行走不稳)为示病症状,小滴萎缩及蒲氏细胞层的变性为示病病变。诊断时尚须与脑包虫、小脑肿瘤、前庭神经麻痹等相鉴别、根据病理组织学和临床症状特点,作者建议将本病按小脑型、脊髓型、小脑脊髓型分类、本病发生于父母繁殖的二、三代,属于隐性遗传。本病发病率分别占该父女近亲繁殖二、三代总后裔的6.1%、11%,即级进二代健康后裔与患者的比数接近15∶1,9∶1。作者用孟德尔自由组合规律的重叠作用理解释了这一遗传现象,本报告真实地报导了作者拟定的防制措施及其在实践中取得的效益,证明淘汰有害基因携带者及可疑者禁止近亲繁殖是杜绝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本文为临床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罕见的素材。
1986年02期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乔莉;高作信;马凌汉;侯福安;
本文用禽败血霉形体S_6株静脉接种成鸡,通过335天,以PA、TA、HI三种血清抗体检测,初步找出了人工感染成鸡,三种血清抗体效价的上升、持续及消失的规律及病鸡的带菌排毒状态,为生产实践对三种血清学方法的推广应用,为本病的确诊、防疫、检疫、感染后病程的判定及净化健康鸡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986年02期 209-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祥;王建军;张淑平;薛起恭;
本文旨在探讨自然环境温湿度条件下不同温、湿度对黑白花奶牛体表不同部位皮温的影响,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测定结果表明,在测定的温湿度范围内,湿度对皮温影响不明显,而温度对体表不同部位的皮温变化影响显著,呈正相关。体表各测区的皮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心区,尾根和前乳房部位的皮温变化虽有增加,但上升幅度小;四肢下部各测区的皮温变化显著,幅度大。躯干部位皮温比四肢部位高,尾根和前乳房皮温最高,四肢部位皮温最低。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各测区皮温差大;当环境温度增高时,各测区皮温差小。
1986年02期 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安越;
作者于1983年7月在山西省太谷县发现一毛足雕翅摇蚊Glytotenbipes barbipes(Staeger)种群。由于其染色体数目特异(2n=4),本文对其成虫、蛹及幼虫的分类学特征做了较详细的描述。该物种的雄性成虫的特征与Townes(1945)所描述的以及Pinder(1978)的捡索表中所描述的G. barbipes的雄性成虫特征完全符合,故定名为G. barbipes,但是太谷的G. barbipes与欧洲、北美及苏联的G. barbipes相比,染色体数目不同,必然存在某种生殖隔离。因此,太谷的G. barbipes很可能是G. barbipes的一个亲缘种。
1986年02期 219-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蒙召;王张秀;
陵川半细毛羊是我省培养的新类群。本试验旨在测定其产肉性能,最佳屠宰月龄,一般饲养及短期补饲肥育的经济效益,探讨最佳经济效益的饲养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八月令为最佳屠宰月龄,其产肉性能和经济效益最高(二十月龄次之,十三月龄最差),肉毛比例将近2:1,其产值比率为二十月龄的2.64倍。在分期饲养试验中,跑茬期羊群在放牧时获得足够营养,虽不补充饲料其日增重仍高于青草期,确为我省羊群增膘的黄金季节。枯草期反为增重最快,说明短期补饲可以促进羊群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1986年02期 229-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宋仰弟;
本文从原子的价层电子位能与金属特性的关系导出金属和非金属的界线方程式,A=z~*/r_k+1/r_k-12.86=0,此处Z~*为有效核电荷,r_k是原子实半径。当A>0时,该元素为非金属:A<0时即为金属。同时得到过原点直线B=Z~*-4.21r_k=0,将金属区划分为强金属和两性金属元素。在此函数A的意义较为明确,所得到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也比前人有所改进。
1986年02期 2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守玺;
本文通过绘制G—ξ图进行讨论化学反应中Gibbs自由能的改变与反应方向和限度间的关系。同时阐明了△G和G(?)/(?)ξ的区别,明确了Gibbs自由能应该采取的单位。
1986年02期 239-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俊卿;
本文主要从电负性的大小,离解能、杂化以及电子效应与空间效应等方面对酸碱强度进行了讨论。
1986年02期 24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