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振生;
<正>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除了为自身和其它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还承担着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压力持续增大以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下,植物病害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威胁食品安全和影响生态环境的重大因素。我国农作物病虫草害呈现多发重发状态,其中植物病害因其间歇流行性和爆发性所造成的问题愈加突出。常发性病害频繁爆发,一些次要病害逐步上升为主要灾害,境外植物疫情不断传入并呈扩散蔓延状态,对我国农业持续丰收造成严重威胁。
2024年05期 v.44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令利军;范阳楷;李瑶;蒋宜娟;孔繁锦;
玉米作为主要的农作物,它的生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茎腐病多年来都是严重威胁世界玉米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将针对玉米镰孢茎腐病侵染机制和致病机制进行总结,进一步阐述玉米致病后的抗性遗传机制和免疫机制,同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概述玉米镰孢茎腐病的科学防治措施,旨在为玉米镰孢茎腐病的有关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2024年05期 v.44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杨永青;高婧;杨志刚;谭露露;党媛玥;贾晓清;刘燕;李正男;
[目的]番茄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优势特色蔬菜,近年来因连年重茬、种植品种单一,土传病害发生率增加,制约着番茄产业的健康发展。2021年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番茄苗期出现了一种茎基部变黑、溢缩,纵切维管束褐变的症状,疑似根腐病,为了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并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开展了病原菌鉴定及7种药剂的室内敏感性试验。[方法]通过采集20株发病植株,开展了组织分离及病原菌培养、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理小种鉴定,柯赫氏法则验证以及防治药剂筛选。[结果]从20份发病植株样本中分离得到10个分离株,菌落白色短绒毛状、光照诱导条件下可产生孢子囊,利用ITS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为辣椒疫霉菌;分离株能够侵染苗期番茄植株,产生疫霉根腐病的典型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验证了柯赫氏法则,说明其为番茄疫霉根腐病的病原菌,并且病原菌中2号生理小种占70%,其余为3号生理小种。此外,室内培养条件下7种常用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烯酰吗啉、甲霜灵和嘧菌酯的抑制效果最好。[结论]侵染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番茄植株的辣椒疫霉菌以2号生理小种为主,2号生理小种的化学防治推荐使用烯酰吗啉、甲霜灵和嘧菌酯,使用药剂防治时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2024年05期 v.44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关亚诗;赵雅琼;武英鹏;原宗英;刘敏捷;
[目的]小麦叶锈病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已成为制约山西省小麦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毒性特点,为山西省小麦抗叶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8-2022年采自山西省运城市、晋中市、临汾市、长治市和晋城市田间自然发病的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单孢子堆分离获得132个纯化菌株,利用42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和材料对其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毒性分析。[结果]从132份小麦叶锈菌单孢子堆分离物中鉴定得到82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致病类型为THT(4.55%)、PHT(4.55%)、PKJ(4.55%)、PHS(3.03%)、TKT(3.03%)、THS(3.03%)和THK(3.03%)。毒性基因V25、V38和V13+3ka这4年的毒性基因频率均小于30%,其对应的抗病基因为目前有效的抗病基因。毒性基因V26、V10、V12、V20和V39这4年中毒性基因频率均大于80%,表明其对应的抗病基因对小麦叶锈菌已经基本失去抗性。运城市和晋中市的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多态性较高,其次为临汾市和晋城市,长治市最低。[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山西省小麦叶锈菌近几年的优势致病类型、毒性基因频率和毒性多态性,为进一步指导山西省小麦抗叶锈育种和病害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2024年05期 v.44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郭建伟;杨春莲;余泽云;余亚军;林登智;张永光;元超;余磊;
[目的]柬埔寨龙血树为我国各省市广泛栽培的室内观叶植物,近年来普遍发生叶部病害影响其观赏价值。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云南省蒙自市、新疆乌鲁木齐的柬埔寨龙血树发现一种叶部初期褪绿逐渐变为灰褐色凹陷最后暗褐色枯死的褐斑病。为了确定其病原菌种类和发病条件,进行病原菌鉴定及培养条件测试。[方法]采用在云南蒙自、新疆乌鲁木齐采集的12份柬埔寨龙血树褐斑病病叶,开展了组织分离、致病性测试、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与培养条件测试。[结果]从12份病叶分离到15株真菌,菌落中央产生黑色孢子,边缘白色,顶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8~45μm,分生孢子球形暗褐色,直径2~5μm,代表性菌株LZB-6、LZB-12经CaM或β-tubulin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塔宾曲霉;刺伤法接种14 d的龙血树叶片均发病,症状与田间一致,并能分离到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与原分离菌株一致的真菌,完成科赫法则验证确定为病原菌。培养条件测试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34℃,最适宜温度为28℃,光照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偏爱碱性环境,pH为7~10时,随着pH值升高生长速率仍在增加,最适宜碳源和氮源分别为甘露醇、明胶,菌丝致死温度为55℃10 min;产孢适宜温度为28~40℃,最适宜温度为32℃,光照抑制产孢,适宜产孢pH值为6~8,最适宜pH值为8,最适宜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明胶,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10 min。[结论]导致云南蒙自、新疆乌鲁木齐的柬埔寨龙血树褐斑病菌均为塔宾曲霉,除了光照和氮源之外,温度、pH值、碳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均不同,22~34℃时病原菌能较好的生长与产孢,应加强对柬埔寨龙血树褐斑病的防控。
2024年05期 v.44 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胡江涛;杨勇;宋倩;熊春晖;张静燕;钟秋瓒;朱启寒;骆振营;戈伶俐;周英;扶京龙;
[目的]针对赣南地区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病危害严重问题,鉴定赣南地区设施丝瓜根结线虫病病原物种类,明确化学杀线剂对病原物的毒力活性并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为丝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采集南康区具有丝瓜根结线虫病典型特征病害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观察分离物的形态特征,通过rDNA-ITS序列和28S rDNA D2D3序列进行测序分析。以该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s)为材料,进行室内毒杀活性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丝瓜根结线虫分离纯化后进行室内回接,丝瓜产生明显根结,且与自然发病典型特征一致,再分离后得到与接种病原线虫形态特征一致的线虫。该病原线虫的形态特征与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基本一致,rDNA-ITS序列及28S rDNA D2D3序列与Genebank中M.incognita相似性达99%以上,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该病原线虫与M.incognita聚在一支。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阿维菌素EC对M.incognita毒杀活性最高,24 h时EC_(50)为1.106 5 mg·L~(-1),41.7%氟吡菌酰胺SC、11%阿维·噻唑膦GR和20%噻唑膦EW依次减弱,24 h和72 h时EC_(50)分别为1.891 9 mg·L~(-1)和0.355 2 mg·L~(-1)、5.476 2 mg·L~(-1)和3.707 8 mg·L~(-1)、39.861 6 mg·L~(-1)和32.149 8 mg·L~(-1)。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阿维菌素EC和41.7%氟吡菌酰胺SC处理对土壤中根结线虫相对防效分别为70.49%和77.99%,作物根结防治效果分别为58.41%和68.71%,均高于其它处理。[结论]赣南地区设施丝瓜根结线虫病病原物为M.incognita,5%阿维菌素EC和41.7%氟吡菌酰胺SC对M.incognita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均较好。
2024年05期 v.44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宋卓琴;梁峥;贾民隆;段九菊;王玉川;曹冬梅;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仙客来枯萎病病原、病原菌的生长特性及病害的发生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叶柄部获得病原菌,并对其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通过设定不同的温度梯度研究病原菌的生长特性,结合生产实际设置T1(昼温控制在20~25℃)、T2(昼温控制在25~30℃)、T3(昼温控制在30~35℃)3个处理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温室中仙客来枯萎病发生规律。[结果]仙客来发病初期呈萎蔫状,逐渐叶片黄化变褐,叶柄前期水渍状软化、逐渐出现缢缩、变褐,球茎腐烂变软,整个植株的维管束受损,颜色发暗,直至坏死;分离纯化病原菌,由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rDNA-ITS和TEF1-α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仙客来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孢仙客来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yclaminis);由生物学特征显示病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菌丝的平均生长速率为7.46 mm·d~(-1),分生孢子的平均萌发率可达到90.22%;盆栽试验,仙客来从开始发病到整株死亡一般是5~8 d,病情发展迅速,昼温控制在25~30℃,发病最快,接种病原菌后9 d开始发病,第18 d全部发病;其次为T3处理,T1处理发病最慢。[结论]仙客来枯萎病发病早期呈萎蔫状,其发生与温度密切相关,将温度控制至低于25℃可有效降低仙客来枯萎病的发生率。
2024年05期 v.44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孙伟霖;颜霞;高剑欣;崔传斌;王平平;王娜娜;杨明明;黄丽丽;
[目的]本研究以烟草赤星病菌为靶标菌,筛选对其拮抗效果较好的生防菌,并对其进行后续的鉴定,同时初步设计试验验证生防机理,为烟草赤星病的拮抗生防菌资源、拮抗菌剂的制备等提供新的参考。[方法]采用初筛复筛获得生防菌后;绘制系统发育树鉴定、抑菌谱系测定、菌株产酶活性测定、对赤星病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诱抗定量检测、离体叶片防效等方法验证生防机理。[结果](1)筛得2株对于赤星病菌拮抗效果较好的生防菌,经由16S rDNA鉴定发现其分别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768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703;并完成了2株生防芽孢杆菌的抑菌谱系测定,证明其均具有抑菌广谱性;(2)对其生防机理探究过程中,菌株703具备产生纤维素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的能力,菌株X768具备产生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能力;2株生防芽孢杆菌均可抑制赤星病孢子的萌发和影响菌丝正常生长的形态,对于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使用qRT-PCR法验证了生防菌对烟草防御基因通路(SA、JA、ET等通路)的影响,其中应用菌株703处理后烟草应用防御通路可能与SA通路、JA通路和泛素连接酶通路相关;而使用菌株X768处理后烟草应用防御通路可能与SA通路和泛素连接酶通路相关。[结论]筛得的具有抑制烟草赤星病作用的生防菌株B. subtilis X768与B. velezensis 703,抑菌谱较广,均可较强效果地抑制赤星病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并且2株生防菌均可引起烟草防御基因通路的上调,离体叶片防效效果较好。
2024年05期 v.44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莉;王雅竹;张如;王娟娟;韩立荣;
[目的]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是引起黄芩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病害已成为制约陕西地区黄芩生产的瓶颈问题,限制了黄芩种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旨在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优良拮抗活性的生防菌以期为黄芩根腐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具拮抗活性生防菌株,进一步结合生长速率法、盆栽药效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该菌株对黄芩根腐病的生防效果,此外还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从陕西省商洛市健康黄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2株茄病镰孢菌高效拮抗菌HQ-53和HQ-75,初步将2株菌鉴定为灰橙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aurantiacus)和巴西链霉菌(Streptomyces brasiliensis),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无菌发酵液对茄病镰孢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5.3%和77.5%,对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43.5%和55.4%。扫描电镜观察发现HQ-53和HQ-75菌株发酵液处理后茄病镰孢菌菌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和生长畸形。进一步的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株菌HQ-53和HQ-75均能显著降低根腐病的发生,3次药后田间防效分别达到了67.3%和56.2%。[结论]本研究分离获得的2株链霉菌HQ-53和HQ-75对黄芩根腐病有优良拮抗活性,具有开发成生防菌剂的应用潜力,也为其他茄病镰孢菌引起的根腐病的防控提供了新型微生物资源。
2024年05期 v.44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旭楠;董文静;甄志先;
[目的]随着葡萄在温室中种植年份的延长,葡萄根部病危害逐年严重,因此研究其发生规律和有效防护措施十分迫切。[方法]本研究对河北省饶阳县温室葡萄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并筛选有效生防菌株。[结果]温室‘藤稔’葡萄发病率最高,发病率可达27.88%,A17葡萄发病率最低,仅为1.15%。‘巨峰’、‘维多利亚’和‘阳光玫瑰’较抗病,受害率均在5%以下。染病植株中分离得到的主要致病菌有2种,分别为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其致病率分别为50%和62.5%。室内筛选出的芽孢杆菌RYT3-4a对2种镰刀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达74.09%和75.72%。室外盆栽葡萄苗根腐病防治试验表明:RYT3-4a预防效果最好,防效达87.59%、生防菌治疗效果达到84.48%、化学药剂恶霉灵治疗效果为68.99%。并且RYT3-4a对葡萄株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和须根增长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对饶阳县不同葡萄品种调查显示,‘藤稔’发病率最高,达到27.88%;‘A17’发病率最低,仅为1.15%。芽孢杆菌RYT3-4a能够显著降低葡萄根腐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2024年05期 v.44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雷霁卿;石银娜;黄梦琳;王瑞;
[目的]明确青脆李褐腐病病原菌、分析病原菌致病力并筛选防治药剂,为青脆李褐腐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柯赫氏法则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多基因位点联合分析鉴定病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及聚类分析研究病原菌致病力差异。[结果]分离获得青脆李褐腐病原菌8株,形态学鉴定显示8株菌为Monilinia spp.,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8株菌均为Monilinia fructicola;致病力测定显示,病原菌株病斑直径统计学差异显著,接种LZ-7果实病斑直径最小(16.950 0±1.102 8 mm),接种LZ-13果实病斑直径最大(31.405 0±1.767 5 mm);聚类分析将8株病原菌致病力分为3组:LZ-7为弱致病力菌株、LZ-2/8/3/16/14为中致病力菌株、LZ10/13为强致病力菌株。选取致病力最强菌株LZ-13进行化学防治药剂筛选,按照EC_(50)由低到高排依次为代森锰锌<戊唑醇<甲基硫菌灵<苯甲·中生<腐霉利。[结论]青脆李褐腐病病原菌为Monilinia fructicola,同种Monilinia fructicola病原菌不同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差异,代森锰锌及戊唑醇室内毒力EC_(50)均小于1μg·mL~(-1)。
2024年05期 v.44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闫博巍;
[目的]明确类芽孢杆菌NK3-4菌株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机理,为以类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的生防制剂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显微观察法及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对抑菌效果进行测定,同时使用分光光度法对玉米大斑病菌的碱性磷酸酶含量、原磷代谢水平、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糖浓度、蛋白质合成水平及黑色素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类芽孢杆菌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机理。[结果]不同浓度类芽孢杆菌NK3-4发酵液均可对玉米大斑病菌产生抑制作用,发酵液浓度为20%时,抑菌率可达98.68%,孢子萌发抑制率可达99.04%,其可破坏大斑病菌菌丝结构,抑制菌丝体形成并抑制孢子萌发;发酵液对细胞壁结构、细胞膜代谢、细胞膜透性和完整性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对菌体蛋白形成无显著影响;同时发酵液可降低HT毒素的致病性以及黑色素含量。[结论]类芽孢杆菌NK3-4可通过破坏病原菌菌丝结构,抑制菌丝体形成及孢子萌发抑制大斑病菌的生长发育进程。发酵液通过破坏细胞壁结构、细胞膜代谢功能、细胞膜透性和完整性达到抑菌作用,此外发酵液可通过降低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含量,降低其致病性。该研究可为玉米大斑病菌生防制剂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2024年05期 v.44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叶峻豪;何景超;魏燕华;欧光敏;张志祥;程东美;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掘对草地贪夜蛾幼虫高活性虫生真菌资源。[方法]本试验采用球孢白僵菌选择性培养基成功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出一株白僵菌菌株(编号为QB10),以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进行了菌株鉴定,利用浸虫法测定了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活性,并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菌株QB10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QB10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致病力与处理时间和孢子悬浮液浓度呈正相关;菌液处理后1、3、5、7和10 d,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18.87×10~7、4.98×10~7、0.63×10~7、0.29×10~7和0.19×10~7 cfu·mL~(-1);孢子悬浮液浓度由1×10~6 cfu·mL~(-1)提升至1×10~8 cfu·mL~(-1)时,幼虫的半致死时间(LT_(50))由16.12 d降低至1.56 d。生物学特性方面,菌株QB10在温度为28℃、湿度为100%、pH值为6、全光照条件下的PPDA培养基上菌丝和产孢生长最佳;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时,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为3.93 cm和3.17×10~6 cfu·mL~(-1),碳源为麦芽糖时,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为3.70 cm、3.20×10~6 cfu·mL~(-1);最适氮源为酵母提取粉和黄豆粉,氮源为酵母提取粉时,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为3.75 cm和3.32×10~6 cfu·mL~(-1),氮源为黄豆粉时,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为3.63 cm和3.65×10~6 cfu·mL~(-1);菌株在15℃至35℃内均可生长,40℃会导致菌株死亡;短时间(≤20 min)紫外线照射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对产孢有抑制作用。[结论]球孢白僵菌菌株QB10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强抑制作用,营养生长和产孢条件均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作为草地贪夜蛾防治的优良生防资源。
2024年05期 v.44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琳娜;赵婷;王淑娟;王晓丽;段立清;
[目的]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是一种多羟基植物甾醇类物质,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还可以提高植物抵御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能力。本研究旨在探究外源EBR诱导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抗虫性,为利用植物自身抗性进行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分别用不同浓度的EBR喷施黑果枸杞幼苗,以喷施蒸馏水作为对照,喷施1 d后接入桃蚜1龄若虫,分别在接虫后6、12及18 d观察记录桃蚜蜕皮次数、各龄若虫数量和繁殖情况,并采集黑果枸杞叶片测定其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单宁、总酚以及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1)0.5和1.0 mg·L~(-1)的EBR诱导黑果枸杞苗木18 d后,使桃蚜M. persicae脱皮次数显著减少,分别为对照的45.5%和56.9%,高龄若虫数量减少,低龄若虫数量增加,日均增长率分别较对照降低51.8%和49.7%,表明喷施EBR后桃蚜若虫发育速度变慢。(2)3个浓度EBR诱导18 d后均使黑果枸杞叶片单宁、总酚以及黄酮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3)枸杞桃蚜的产仔量和脱皮次数与EBR诱导后黑果枸杞叶片总酚和单宁含量的增加呈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呈正相关。[结论]外源EBR诱导可以改变黑果枸杞自身代谢物质含量,影响桃蚜的生长发育,降低其繁殖力。
2024年05期 v.44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星哲;孟祥海;王佰成;时新瑞;杨冰;王文慧;张艳菊;
[目的]确定醉蝶花活性物质最佳提取工艺并分析其主要成分,明确这些主要成分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与盆栽防效,以期为开发新的植物源农药,推动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单因素试验中,以提取物得率和抑菌率为指标,选取溶剂种类(无菌水以及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氯仿、环己烷和丙酮)、乙醇浓度、萃取时间、料液比、萃取温度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乙醇浓度选取20%、30%、40%、50%、60%、70%和80%,萃取时间选取1、2、3、4、5、6、7和8 h八个水平,料液比选取1∶3、1∶4、1∶5、1∶6、1∶7、1∶8和1∶9七个水平,萃取温度选取20、25、30、35、40、45和50℃七个水平。随后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溶剂选择乙醇,根据萃取时间、温度、乙醇浓度进行正交试验设计。采用GC/MS分析醉蝶花活性物质主要成分,从中选取部分物质对黄瓜枯萎病菌进行处理。[结果]醉蝶花活性物质最佳提取工艺为萃取时间5 h、料液比1∶8、乙醇浓度60%和萃取温度30℃,在此条件下共分离出59种化合物,以牡丹酚含量最多;醉蝶花12种主要成分对黄瓜枯萎病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芳樟醇、牡丹酚和茶香螺烷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12.337 7+0.472 6X(EC50值为0.169 2 g·L-1)、Y=12.258 0+0.542 8X(EC50值为0.294 3 g·L-1)和Y=12.377 9+0.493 2X(EC50值为0.196 2 g·L-1);而茶香螺烷、芳樟醇和牡丹酚对黄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效分别为68.2%、80.6%和75.7%。[结论]醉蝶花主要成分中的茶香螺烷、芳樟醇和牡丹酚可以有效地抑制黄瓜枯萎病菌,对黄瓜枯萎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2024年05期 v.44 120-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邓志勇;黄晞灵;祝泽宇;黄思雨;邓业成;
[目的]分离出石榕树中能够有效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单体化合物并探索其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生物活性追踪和化学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对石榕树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运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活性单体化合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活性单体化合物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石榕树(叶)甲醇提取物对甘蔗凤梨病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在10 mg·mL~(-1)浓度下,抑菌率为100%。在浓度为1.5 mg·mL~(-1)时,石榕树(叶)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和水层萃余物对甘蔗凤梨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8.73%、100.00%、39.49%和6.63%。表明石榕树(叶)乙酸乙酯层萃取物对甘蔗凤梨病菌的抑制作用最高,其EC_(50)值为0.430 7 mg·mL~(-1)。石榕树(叶)乙酸乙酯层萃取物进行柱色谱分离后得到对甘蔗凤梨病菌有较高抑菌活性的是LMNO1bc1a活性组分,0.1 mg·mL~(-1)的LMNO1bc1a活性组分对甘蔗凤梨病菌的抑菌率为100.00%。LMNO1bc1a组分经结晶、重结晶纯化后命名为SRS-1,SRS-1经NMR和MS技术鉴定为补骨脂素(psoralen)。SRS-1对甘蔗凤梨病菌、甘蓝黑斑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罗汉果白绢病菌、柑橘砂皮病菌、茶轮斑病菌、烟草黑胫病菌这7种植物病原真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EC_(50)值分别为0.018 2、0.038 8、0.040 9、0.051 2、0.080 7、0.092 7、0.115 4 mg·mL~(-1)。[结论]从石榕树中分离出抑菌活性单体化合物SRS-1,鉴定为补骨脂素,其对甘蔗凤梨病菌、甘蓝黑斑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罗汉果白绢病菌、柑橘砂皮病菌、茶轮斑病菌、烟草黑胫病菌这7种植物病原真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2024年05期 v.44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