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e Science Edition)

分子生物与遗传育种

  •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五指山大叶茶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

    吴海霞;苟志辉;杜尚嘉;符溶;符生波;符明珠;吴挺聪;陈国德;郭霞;

    [目的]野生大叶茶在海南岛五指山地区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然而对其遗传背景及基因组多样性鲜有研究。本研究在已有的大叶茶基因组的基础上,对海南中部五指山区代表性区域野生大叶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以及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为五指山野生大叶茶的保护及在茶树遗传育种中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了69份五指山野生大叶茶代表性样品,对其开展了基因组重测序,在此基础上开展PCA、系统发育分析以及遗传结构分析,并筛选了水满乡境内大叶茶的选择性清除位点。[结果]对野生大叶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共获得全长为60 001 469 742 bp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将其比对到大叶茶参考基因组上检测变异位点,共获得41 381 015个变异位点,其中有39 970 726个SNP位点,141 029个Indel位点。考察核苷酸多态性的π值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密度趋势,发现其与SNP、Indel在基因组中的分布高度一致。主成分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均表明,五指山野生大叶茶可分为5个群体,其中群体B、C、E遗传背景较纯,群体A和D的遗传背景较为复杂。水满乡境内大叶茶资源位于D和E群体,造成这2个群体间分化的部分变异位点分布于227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结论]本研究在获得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基础上,多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均表明五指山野生大叶茶可分为5个群体,而水满乡境内大叶茶分布于其中2个群体,这为揭示五指山大叶茶资源的丰富性、制定保护策略及在育种上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2025年02期 v.4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耕作栽培与生理生化

  •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下文冠果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麻云霞;贺琴;李钢铁;张月欣;

    [目的]文冠果是我国北方唯一的木本油料作物,干旱是影响文冠果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与植物共生能提高植物抗逆性,本文探究AM真菌对文冠果抗旱性的影响。[方法]采取室内盆栽试验,分别对接种地表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versiformis)、根内根孢囊霉(Rhiaophagus intraradices)、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3种菌种混合菌剂的文冠果进行正常供水和轻度、中度、重度干旱胁迫,分析各处理对文冠果幼苗生长特征、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1)4种菌剂均可以与文冠果幼苗形成共生关系,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菌根侵染率总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各菌剂的侵染效果各异;(2)干旱胁迫抑制了植株生长,接种AM真菌后增加了植物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3)接种AM真菌会促进文冠果积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积累,提高了SOD、POD和CAT活性,从而提高文冠果幼苗的抗旱性;(4)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可知,混合菌剂提高文冠果幼苗抗旱性的效果最佳,接种地表多样孢囊霉的抗旱性次之。[结论]接种AM真菌可以有效提高文冠果幼苗的抗旱性,不同AM真菌的促进效益各异,混合菌剂的促进效益较单一菌剂更明显。

    2025年02期 v.45 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砂仁叶位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品种光合能力分析

    谢瑞红;姚艳丽;安东升;卢碧莹;李妍慧;李文秀;贺军军;

    [目的]准确评价砂仁光合能力,对砂仁不同叶位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有利于研发砂仁优良品种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方法]以生长2年的‘湛砂11’、‘热科1’和‘热科2’砂仁植株为材料,使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砂仁不同品种不同叶位的叶绿素荧光特征;利用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机理模型,拟合了砂仁不同品种不同叶位光合电子流对光的响应曲线,以揭示其光合作用能力。[结果]砂仁同一植株上、中、下不同叶位间光合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中上部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明显高于中下部。不同品种间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响应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热科2’功能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光饱和点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最高分别为71μmol/(m~2·s)、553μmol/(m~2·s)和39.89μmol/(m~2·s),分别比‘热科1’高12.70%、21.30%和49.71%,比‘湛砂11’高10.17%、28.88%和22.61%。同时,‘热科2’所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也明显高于另外2个品种,分别比‘湛砂11’和‘热科1’的高2.46%和18.77%。不同砂仁品种鲜果产量以‘热科1’的最高,其次是‘湛砂11’,‘热科2’的产量最低。‘热科1’的挥发油含量和乙酸龙脑酯含量最高,品质最好。[结论]砂仁中上部叶片是植株的主要功能叶,可作为评价光合能力的代表叶片。砂仁不同品种间光合能力不同,‘热科2’光合能力最高、‘湛砂11’次之、‘热科1’最低。

    2025年02期 v.45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不同氮素施用模式对大棚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达渝;白炬;李灵芝;李海平;马鑫如;王艳芳;吴预贵;李俊楠;王珂;张春娟;程校琦;

    [目的]解决塑料大棚番茄生长发育期间施用氮肥不当而引起土壤退化、番茄产量及品质下降的问题。[方法]本试验以番茄品种‘瑞粉882’为试验材料,以农户习惯施肥模式为对照(CK),以无氮、100%尿素、硝酸铵钙肥料替代尿素用量75%、螯合多肽钙镁肥替代尿素用量30%为4种不同氮素施加模式,分别用T1、T2、T3、T4表示,其中T2、T3、T4处理氮元素总量为对照处理氮元素施用量的95%,测定土壤中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果实产量与品质等指标以比较不同氮素施加效果。[结果]在番茄定植90 d后,T4处理降低土壤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提高0~60 cm土层中有机质含量。T4处理土壤养分的平均隶属函数值为0.763,评价最高。T4处理产量最高,为11.52 kg/m~2,与T3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比CK增加31.64%。T4处理番茄果实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CK提高32.63%、12.00%和10.33%,均与CK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螯合多肽钙镁肥替代尿素用量30%处理能有效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是增加设施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养分供给的有效途径。

    2025年02期 v.45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动物与植物健康

  • 沙棘混合油对小鼠慢性酒精肝损伤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王芳;张滨;张鑫;赵普润;李博文;霍乃蕊;祁曣槿;秦旭巍;郭建峰;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特定脂肪酸比例的沙棘混合油对小鼠慢性酒精肝损伤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沙棘果油和沙棘籽油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沙棘混合油,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为1∶1.41∶1.48。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NC)组、乙醇模型(AC)组、混合油高剂量干预(HM)组(750mg/kg bw)、混合油中剂量干预(MM)组(600 mg/kg bw)和混合油低剂量干预(LM)组(450 mg/kg bw),采用递增乙醇浓度灌胃方式造模6周后,测定肝功能、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等18个生化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取小鼠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与AC组相比,三个剂量沙棘混合油干预均能够显著改善慢性酒精摄入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降低肝功能标志物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降低肝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及肝指数水平,降低肝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MPO)等氧化应激标志物及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了肝脏和粪便中总胆汁酸(TBA)水平;提高了肝脏高密度脂蛋白(HD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其中MM组效果最好,HM组次之。肠道微生物组分析表明,慢性酒精暴露能降低小鼠肠道微生物β多样性,改变微生物组成与功能。沙棘混合油干预增加了菌群β多样性,在科水平上提高了Akkermansia、Ruminococcaceae等菌群丰度,降低了志贺氏菌病等功能丰度。[结论]SFA∶MUFA∶PUFA比例为1∶1.41∶1.48的沙棘混合油可以通过减缓抗氧化水平、炎症因子以及调节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等多种方式有效缓解小鼠慢性酒精肝损伤。

    2025年02期 v.45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多糖EPS66A水剂研制及其对苹果花叶病的诱导抗性研究

    赵娟;张蕾;白格格;骞天佑;韩立荣;

    [目的]探究长安链霉菌HL-66(Streptomyces changanensis. HL-66)发酵液中多糖提取物EPS66A对苹果花叶病的诱导抗性,可为开发植物免疫诱抗剂以防控病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进行EPS66A水剂研制和质量评价,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其对苹果花叶病的防治效果,并测定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和分析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多糖EPS66A水剂的最优配方为:1%多糖EPS66A、5%AES、1%卡松、1%乙二醇、1%B-263消泡剂,补足水至10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多糖EPS66A水剂200倍稀释液对苹果花叶病毒病防治效果最好,药后15 d的防治效果为73.99%,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47.07%、70.34%和50.92%;MDA含量为6.54μmol/g,比对照降低了25.07%。qRT-PCR结果显示,1%多糖EPS66A水剂200倍稀释液处理后0~45 d,苹果叶片的抗氧化酶基因(CAT、SOD和POD)、类黄酮代谢途径基因(PAL1和C4H)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10a和PR10b)表达量均上调。[结论]研制的1%多糖EPS66A水剂可防治苹果花叶病毒,能够促进苹果抗病基因上调表达,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降低MDA含量,增强了苹果植株的抗病性,是防治苹果花叶病较为理想的诱抗剂。

    2025年02期 v.45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对黄瓜专化型枯萎病拮抗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管利;苏洁文;彭晨;孙星;方泽民;

    [目的]筛选出对黄瓜枯萎病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方法]从黄海海域的海泥中筛选出一株能抑制尖孢镰孢黄瓜专化型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的拮抗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鉴定菌株H5-9Z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并对其作为黄瓜枯萎病生防菌的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拮抗菌株H5-9Z抑菌效果最好,其发酵菌液抑菌率为82.67%,无菌滤液抑菌率为77.87%,抑菌效果明显。胞外活性物质在紫外线和金属离子的条件下抑菌直径均无明显改变;pH在5.0、7.0、9.0、11.0都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当pH越靠近中性条件下抑菌效果越好;当温度高于70℃时失去抑菌活性,表明该菌株不耐高温。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5-9Z的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有一定的拮抗作用(57.65%)。探究发现菌株H5-9Z的主要抑菌化合物分子质量范围在33~95 kDa之间。[结论]分离得到的短小芽孢杆菌H5-9Z具有作为生物防治剂的潜力,可以用于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

    2025年02期 v.45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 梨星毛虫幼虫足、体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刘占玲;水亚环;史明发;丁瑞;周渊涛;

    [目的]明确梨星毛虫liberis pruni幼虫感器超微结构,进而推测其功能,为后续梨星毛虫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梨星毛虫幼虫足和体表感器类型、形态结构及分布情况。[结果]结果发现梨星毛虫幼虫足、体表共存在6种感器,分别是刺形感器I(Sch-I)、刺形感器II(Sch-II)、锥形感器(SB)、钟型感器(Sca)、毛形感器I(STI)和毛形感器II(ST-II),其中钟形感器只在体表分布,6种感器在体表均有发现,毛形感器分布最多,是梨星毛虫幼虫主要感器。[结论]本研究全面观察了梨星毛虫幼虫的足及体表感器类型和分布特征,推测各个感器的功能,可为梨星毛虫绿色防治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研究梨星毛虫幼虫的形态学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同时完善了鳞翅目幼虫感器的研究。

    2025年02期 v.45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蚯蚓粪与椰糠混合基质对黄瓜育苗性能的评价

    吴奕琪;张韦柏;张琬雪;刘铮;池华聚;杨文佳;刘欣宇;

    [目的]良好的育苗基质对于秧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椰糠由于其出色的物理性质在育苗基质的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椰糠自身养分较难满足作物幼苗生长需求,往往需要利用外源物质对其进行养分补充。蚯蚓粪蕴含充足的养分,而且具备丰富的毛细结构及良好的透气保水性,探索椰糠复配蚯蚓粪所形成的基质对黄瓜的育苗效果,有助于提升椰糠在育苗基质中的应用程度。[方法]将蚯蚓粪与椰糠按照不同的体积梯度配制育苗基质,分别设计100%椰糠(CK)、20%蚯蚓粪+80%椰糠(T1)、40%蚯蚓粪+60%椰糠(T2)、60%蚯蚓粪+40%椰糠(T3)、80%蚯蚓粪+20%椰糠(T4)和100%蚯蚓粪(T5)6个处理。通过分析各个处理对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并结合育苗基质的理化性质,综合判断蚯蚓粪与椰糠的最佳配比。[结果]T1~T5处理的种子根长和发芽指数均显著低于CK,但在添加蚯蚓粪的各处理组中,以T3的种子根长和发芽指数最高,而T1的最低。育苗基质的容重随着蚯蚓粪比例的增加而显著提升,T5处理的容重相较CK提高了4.5倍。同时,T1~T5处理的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相对于CK处理显著下降,而持水孔隙度在蚯蚓粪高添加比例下有所上升。蚯蚓粪的添加显著增加了基质中速效养分的含量,T5处理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而有机质含量则随蚯蚓粪比例上升而降低。黄瓜幼苗的氮、磷、钾吸收量随蚯蚓粪比例增加而上升,以T5处理的养分吸收量最高。当蚯蚓粪体积占比达60%及以上时,幼苗的茎粗、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地上部鲜重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蚯蚓粪作为养分补充剂在椰糠基质中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育苗效果。当蚯蚓粪体积占比在40%~80%时,可实现黄瓜幼苗良好的生长效果,且添加80%蚯蚓粪的T4处理促进效果最佳。

    2025年02期 v.45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可持续农业与生态环境

  • 冀北山区樟子松生物量分配特征及模型研建

    籍翠莹;孙鹤嘉;周颖;钱甲龙;付立华;刘强;

    [目的]樟子松以其耐旱、耐贫瘠的生物学特性,成为“三北”防护林建设的主力军,在冀北沙地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探索河北省塞罕坝地区樟子松不同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构建最优生物量预测模型。[方法]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12年至46年生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基于34棵标准木不同器官生物量数据,分析其生物量的分配规律,构建以胸径、树高及其高径比为自变量的樟子松各器官生物量模型,通过调整后确定系数(R_a~2)和均方根误差(RMSE)评价模型拟合效果,以平均误差(ME)和平均误差绝对值(MAE)评价模型检验效果。[结果](1)樟子松各器官中树干生物量占比最高(48.86%~65.61%),树叶和树根占比较低,分别为10.58%和14.65%。(2)树干生物量占比随年龄、胸径、树高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随胸径而变化最明显,从30%增加至76%;树枝和树叶生物量占比随年龄、胸径和树高的增加而降低;根生物量分配比例较为稳定(变化幅度不超过15%)。(3)树枝生物量最优模型是以D~2H为变量的指数方程形式,R_a~2达到0.87,而干、叶和根均是以D~aH~b为变量的指数方程形式,R_a~2均达到0.79以上,其中树干的R_a~2高达0.99。相容性生物量模型R_a~2可达到0.95。[结论]冀北坝上地区不同林龄樟子松干、枝和叶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差异,以D~aH~b为变量的指数模型对单独估计樟子松整体和各器官生物量效果较优,但相容性模型可在保证良好拟合效果的基础上兼顾整体与器官的关系。本研究完善了冀北山区樟子松生物量模型体系,可为樟子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奠定理论基础。

    2025年02期 v.45 9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余家湾稻田硒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吴格格;王莉莉;王晓虎;张泽洲;陈清清;宋佳平;王张民;孙辰璐;牛珊珊;尹雪斌;

    [目的]探究余家湾万亩水稻基地的土壤-稻米系统中硒(Se)的空间分布特征、稻米中Se形态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余家湾地区富Se稻米的开发及高效利用土壤中Se元素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集余家湾万亩水稻基地75组耕地表层土壤样品与对应稻米样品,检测土壤与稻米中Se、钙(Ca)、铁(Fe)、锌(Zn)等12种矿质元素的含量,以探讨Se与土壤中其它矿质元素关系,并通过Arc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Se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土壤总Se含量为35~350μg/kg,均值200μg/kg;土壤有效Se含量为19~44μg/kg,均值为28μg/kg。稻米总Se含量为13~96μg/kg,均值为31μg/kg;稻米硒代蛋氨酸(SeMet)含量最高,占总Se含量的64%~96%,平均为88%;硒代胱氨酸(SeCys_2)占总Se含量的0%~22%,平均为5%;土壤有效Se与稻米中钾(K)、Ca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7和0.72(P<0.01),与稻米硼(B)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64(P<0.05);稻米中Se含量与土壤Ca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为0.63(P<0.05),且稻米中Se Met含量与土壤Ca含量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R~2=0.377 7(P<0.05)。[结论]该研究区域整体上处于足Se水平,有效Se占比与恩施地区基本一致,潜在富Se能力强,虽籼稻比粳稻更易富Se,但稻米Se含量总体较低;影响土壤-稻米系统Se的分布主要与人类活动与元素互作等因素有关;Ca为无机Se转化为有机Se供能,以此来增加稻米中有机硒的含量。

    2025年02期 v.45 10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农作物病害检测研究综述

    乔世成;党珊珊;何海祝;关强;王郝日钦;路扬;

    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广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然而,近年来,农作物病害问题日益严重。农作物病害不仅直接影响产量和质量,还会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对农作物病害的精准检测是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无损检测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农作物病害的精准检测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卷积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图像检测与识别能力,能够适应多种病害类型,实现高效、准确的大规模检测,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病害的精准检测中。本文首先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然后探讨了几种典型的检测农作物病害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其次分析了其它神经网络研究情况并进行总结;重点讨论了目前基于小样本学习、小目标检测、网络轻量化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热点研究问题;之后对未来农作物病害检测所面临的挑战和展望进行了总结,如针对数据集标注困难、模型缺乏泛化能力、小样本小目标数据集识别精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更高质量的农作物病害数据集、优化小样本小目标数据集下的网络模型结构以及对农作物病害无损检测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等研究展望,以期为不断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为我国农作物病害的精准检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2期 v.45 11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1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山西省农业领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碳达峰预测研究

    葛晓华;朱宇恩;张铭昊;李华;马建超;张淑玲;张西珠;

    [目的]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本文探究山西省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预测碳达峰时间和峰值,并综合分析碳减排潜力,提出碳减排策略。[方法]首先按照《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核算山西省2005-2022年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模型)对山西省农业领域碳排放进行影响因素分解,选择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经济水平、农业人口、农业化肥施用量和肉类总产量5个指标,构建基准、经济发展、低碳和低速4种碳排放情景,并采用STIRPA模型对2023-2040年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山西省2005-2022年农业领域碳排放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其中2020-2022年碳排放增长较快,2022年碳排放达到1 087.49万吨当量;碳生产效率效应是主要的碳减排影响因素,与2005年相比,累计减少碳排放1 450.40万吨当量,减排贡献率达到1 037.75%;农业经济水平效应是主要的促增效应,与2005年相比,累计增加碳排放1 728.59万吨当量,减排贡献率为-1 236.80%。低碳发展情景是各指标最优的达峰情景,达峰时间在2030年左右,达峰碳排放量为1 261.73万吨当量。[结论]山西农业领域未来碳排放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低碳发展是实现碳减排的最优路径,建议在优先发展低碳技术、优化化肥施用结构、提升农民低碳意识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进山西农业低碳绿色稳定发展。

    2025年02期 v.45 12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1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 ]

  • 美术作品《稻香“溢”黄河》

    袁菁菁;

    <正>~~

    2025年02期 v.4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稿约

    <正>1.《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坚持唯物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主要刊登农、林、牧等涉农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反映最新科研动态。以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2.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属于作者。文责自负。

    2025年02期 v.45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杨絮飞、李明鑫美术作品

    杨絮飞;李明鑫;

    <正>~~

    2025年02期 v.45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