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e Science Edition)

耕作栽培与生理生化

  • 覆膜穴播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唐建昭;柏会子;张新军;曹丽霞;黄鑫亮;王振宇;温进玉;牛秀芬;郭风华;周海涛;

    覆膜穴播技术具有适应范围广、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覆膜穴播技术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应用的发展历程、增产机理及发展前景。近几十年来覆膜穴播技术经历试验-改良-成熟3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增产效果量化转变为增产机理揭示,研究层次从农田宏观结构逐渐深入至作物微观层面。覆膜穴播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是覆膜穴播技术快速发展阶段,该时期覆膜穴播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的改良;20世纪90年代覆膜穴播技术逐渐完善,同时该阶段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得到应用,该时期开始探索覆膜穴播技术增产机理,如应用该技术显著增加麦类作物有效分蘖、成穗数和穗粒数;进入21世纪后,覆膜穴播技术广泛应用,同时其增产机理进一步明确,覆膜穴播技术主要通过改善植株生长状况、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优化群体结构和提升群体光合效率等方面提升作物产量。尽管覆膜穴播技术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其次,该技术使用过程复杂繁琐,对人工素质要求高,缺乏统一标准;此外,覆膜穴播技术缺乏种植模型,无法动态高效评价单一参数变化对整体的影响。未来,应基于区域差异和生产目标,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研究:第一,评价覆膜穴播技术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效果;第二,利用区域试验大数据,开展与品种、施肥和灌溉的耦合研究;第三,改善地膜材料,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该研究为覆膜穴播在麦类作物生产应用中提供科学参考,在提高麦类作物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6期 v.4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富氢水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其激素调节机制

    杨一凡;徐国辉;王文霞;

    [目的]富氢水(Hydrogen-rich water,HRW)是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本文旨在探究富氢水浸种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氢气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种子‘日本晴’(Oryza sativa L. japonica)为试验材料。取饱满的种子分别于25%、50%、75%和100%浓度的富氢水中浸泡8 h,以蒸馏水浸泡8 h为对照处理(CK)。置于恒温控制室,在28℃、80%湿度、3000 lx及光暗比16∶8的环境中培养7 d,每日称重补充等量无菌水,通过测量萌发相关形态指标、生长相关生化指标、激素含量及激素通路标志基因表达量探究富氢水影响水稻萌发的作用机制。[结果](1)经不同浓度富氢水溶液浸种处理后,水稻芽长、根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高于蒸馏水处理组(CK),当富氢水溶液浓度为50%时,各指标与CK相比分别显著提高40.71%、10.34%、33.73%和10.74%。(2)与对照组相比,50%富氢水浸种处理组在3 d时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葡萄糖、果糖、蔗糖、生长素(IAA)、赤霉素(GA)含量显著性提高,可溶性淀粉含量显著下降。(3)总糖、果糖及蔗糖含量与水稻种子发芽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脱落酸(ABA)含量与发芽率显著负相关。[结论]富氢水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50%浓度的效果最佳;富氢水可通过调节水稻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激素含量,打破种子休眠并提高代谢水平,对水稻生长具有积极作用,在农业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2025年06期 v.45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不同光照强度对青海高原地区园林小菊扦插繁殖的效果

    张国莉;唐有林;王海滨;田洁;

    [目的]探究青海地区园林小菊扦插苗的适宜光照条件,明确其最佳光照强度参数,以期为高海拔地区园林小菊的标准化生产栽培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通过不同层数的遮阳网调控光照强度,以8个园林小菊品种(‘金陵玫瑰金’、‘金陵潋滟’、‘金陵笑靥’、‘金陵一品红’‘、金陵礼花’、‘金陵粉玉兰’、‘金陵阳光’、‘金陵红荷’)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光强(CK:遮光率0%,T1:遮光率56.00%,T2:遮光率79.22%)对园林小菊扦插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光强处理下,园林小菊扦插苗生长、光合及生理指标差异显著。在T1处理下株高、茎粗、叶片数、总根长、根数、生根率等生长指标均最佳。其中,T1处理下‘金陵玫瑰金’的叶片数较CK和T2处理分别提高了5.70%和159.38%;随着光强的降低,各园林小菊品种的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T1处理下‘金陵阳光’的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比CK和T2处理的高35.10%和6.77%。通过曼特尔检验发现,净光合速率与生根率密切相关,与成活率无相关性。[结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光强处理的扦插苗排名为T1处理>CK处理>T2处理,同时发现8个品种中‘金陵潋滟’的长势最佳,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2025年06期 v.45 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61份玉米自交系茎秆针刺强度与解剖结构的关系

    张喜成;曹晓良;杨会勇;吕爱枝;李坤;何美敬;

    [目的]倒伏对玉米的品质和产量有重大影响,是我国玉米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茎秆皮层针刺强度(Rind Penetrometer Resistance, RPR)是衡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主要指标,本文旨在利用61份玉米自交系材料探究玉米茎秆针刺强度与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茎秆切片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61份玉米自交系茎秆进行结构观察,利用针刺强度仪进行茎秆强度测定,探究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针刺强度与厚壁组织厚度、外围皮层单个维管束面积、厚壁组织厚度与茎秆半径的比值、厚壁组织面积以及厚壁组织面积占茎秆截面积的比例等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针刺强度还与茎秆的周长和直径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基于隶属函数D值进行系统聚类将所有材料分为3个类群,类群Ⅲ的玉米茎秆针刺强度最高,且与其它2类差异显著。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发现,玉米茎秆厚壁组织厚度和外围单个维管束的面积共同决定着47%的玉米茎秆针刺强度,从而进一步影响玉米抗倒伏能力。[结论]综合2个不同指标的系统聚类可以得出TIAN77、TY1是抗倒伏性优异的自交系,以上结果可为选育抗倒伏玉米品种提供依据。

    2025年06期 v.45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分子生物与遗传育种

  • 独占春×美花兰F1代主要观赏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钟梦滢;韩豫;崔雨童;吴二焕;饶丹丹;甘榕村;陈彧;

    [目的]研究独占春×美花兰杂交后代观赏性状遗传规律,为挖掘观赏性状与花色相关联的SNPs奠定基础。[方法]以独占春×美花兰F1群体中的153株单株为试验材料,采用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17个观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F1代群体的唇瓣遗传了双亲的红色和黄色,花瓣和萼片遗传了双亲的白色,同时F1代群体的花瓣和萼片分离出黄色和白底红条;杂种后代的17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6.31%~32.96%,花序长的变异系数最大,主萼片长变异系数最小。杂种优势指数值域在91.86%~120.72%,F1群体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杂交后代的花部多个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把150株F1代群体分为3大类群6个亚群,Ⅱ-2亚群观赏性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08%,可以反映153个单株17个数量性状的大部分遗传信息。[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野生兰的遗传育种和保护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同时为挖掘与F1代不同花色观赏性状紧密关联的遗传位点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6期 v.45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拟南芥蜡质突变体gs1的鉴定和突变基因克隆

    李梦娇;范帆;杨贤鹏;崔莉莉;

    [目的]蜡质是陆生植物表面的疏水性屏障,筛选和鉴定拟南芥蜡质缺失突变体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植物表皮蜡质合成途径。[方法]从拟南芥EMS诱变突变体库(Col-0背景)中筛选茎秆光亮表型的突变体glossy stem 1(gs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气相色谱方法系统分析gs1突变体茎和叶片蜡质表型,然后挖掘候选突变基因并利用酵母异源表达分析和拟南芥转基因回补方法验证候选基因的功能。[结果]与拟南芥野生型相比,gs1茎表皮非常光滑,蜡质晶体结构几乎完全缺失。进一步气相色谱分析发现,gs1的茎秆和叶片蜡质含量急剧下降,并呈现C28及以上碳链蜡质单体含量显著降低,C24-C26碳链长度蜡质单体含量显著增加的模式。基于该表型的候选基因筛选并结合重测序发现,gs1突变体中编码β-酮脂酰CoA合成酶的重要蜡质合成关键基因CER6/KCS6的编码区上存在G1384A单碱基变异,对应mRNA上的UGG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UGA。最终导致编码蛋白在翻译过程中提前终止,缺失ACP_syn_lll结构域。随后,从拟南芥野生型和gs1中分别克隆CER6/KCS6基因并在酵母细胞中异源表达,通过脂肪酸分析发现gs1中的单碱基突变导致CER6/KCS6蛋白的功能完全丧失,不能合成C26和C28超长链脂肪酸。同时,将CER6pro::CER6-GFP引入gs1构建了转基因回补株系gs1R1和gs1R2。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气相色谱分析发现gs1R1和gs1R2叶片中蜡质含量恢复到了野生型水平,而茎中蜡质部分恢复。[结论]gs1突变体CER6/KCS6基因发生G1384A单碱基变异,导致编码蛋白翻译过程提前终止,并丧失β-酮脂酰CoA合成酶活性,最终影响拟南芥茎和叶片蜡质的积累。

    2025年06期 v.45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0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动物与植物健康

  • 黄瓜白粉病生物防治对农业旅游区生态安全与游客感知的协同调控

    张雪萍;周子恺;杨文佳;吴奕琪;刘欣宇;

    [目的]农业旅游示范区因游客密集、采摘频率高及化学农药使用受限,面临黄瓜白粉病(Podosphaera xanthii)防控与生态安全协同的难题。本研究旨在筛选兼具高效控病、环境友好且符合游客体验需求的生物农药,探明其作用机制及综合效益,为生态敏感区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案。[方法]试验于长三角典型农业旅游示范区开展,选取10种生物农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动态监测病情指数、病情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植株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含量、SOD、POD、CAT活性)、果实品质(可溶性糖、蛋白质、维生素C等)及440名游客的感知评价(景观美观度、环境舒适度、采摘行为),构建多维评价体系。[结果]所有生物农药处理防效均显著优于对照(CK),但作用特性存在显著差异。植物源药剂综合表现最优,其中蛇床子素和苦参碱防效持续稳定,末次施药21 d病情指数较CK降低59.9%~62.1%,AUDPC减少68.6%~69.3%,二者可能通过提升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同步抑制POD活性等过激防御反应,实现增产21.3%~23.6%,同时维生素C与可溶性糖含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枯草芽孢杆菌防效的持效性不足但昆虫多样性评分最高,宁南霉素初期防效显著而后期衰退明显;矿物油受可能受到降雨冲刷和叶片生长的影响而防效波动较大。游客感知数据显示,植物源药剂处理区病斑可见度评分较CK降低60.7%~66.7%,采摘量提升106.7%~124.7%。[结论]1%蛇床子素水乳剂和2%苦参碱可溶液剂实现了对黄瓜白粉病的持续控制,并提升了黄瓜产量与品质改善,其病斑可见度和生态安全性契合农业旅游区需求。建议配套病害可视化监测与游客交互导览系统,推动生态防控与旅游体验的深度融合。

    2025年06期 v.45 6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2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芪松楂散对Wistar大鼠的毒性试验

    杨裕;王灵芝;高美琪;马晋东;关文超;贾永鑫;崔小珍;

    [目的]研究芪松楂散长期添加对动物是否具有毒性作用。[方法]将80只4周龄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高(A)、中(B)、低(C)和空白对照(D),每组20只(雌雄各半),采用拌料方式给药。A组为添加芪松楂散90 g/kg饲料,B组为添加芪松楂散45 g/kg饲料,C组为添加芪松楂散15 g/kg饲料,D组为空白对照组。按照上述添加剂量,饲喂Wistar大鼠90 d。每日对大鼠的饮水、进食情况、粪便性状、行为活动、体表特征、精神状态和死亡等情况进行观察;喂药前对大鼠进行称重,之后每30 d称重,计算总增质量;第90天各组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检测血液学指标和生化指标,对以下脏器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脏/体比):肝、肾、脾、胸腺、睾丸、肺、心和卵巢,并对肝、肾、肺、小肠、大肠、心和脾脏器管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Wistar大鼠饮水、采食、粪便、运动、体表特征、精神状态和死亡均未见异常;各用药组体质量增加都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血常规指标结果显示,各用药组的雄鼠血液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雌鼠90 g/kg饲料组的白细胞数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雌鼠的血液指标在各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雄鼠和雌鼠A、B和C组的总胆固醇含量都显著(P<0.05)或极显著低于D组。其余血液生化指标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且雌性或雄性大鼠的各组间均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各用药组的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肺脏、胸腺、睾丸和卵巢指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剖检和组织学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各用药组肾脏、肺脏、小肠、大肠、肝脏、心脏和脾脏眼观和显微镜观察都未见异常变化。[结论]在90天长期毒性试验中未观察到芪松楂散对大鼠有害作用,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为90 g/kg。

    2025年06期 v.45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可持续农业与生态环境

  • 1990—2020年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张子萱;郑颖;郭建英;王语馨;

    [目的]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作为京津冀地区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对察汗淖尔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分析1990-2020年察汗淖尔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运用VORS模型构建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结合响应弹性和耦合协调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1)耕地和草地是察汗淖尔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约占流域面积的85%以上,近30年间,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扩张,耕地呈逐年减少趋势,主要向林地和草地转移;(2)流域生态系统以健康水平为主,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先恶化后逐渐好转的变化特征,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由0.491上升至0.505;(3)草地、湿地和水体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程度较高,生态弹性指数分别为65.43、3.63和12.36,林地与生态系统健康呈中度不协调关系,严重失调区域以湿地、水体为主,研究期内,林地和建设用地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结论]自2000年后,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但仍处于生态脆弱区,有必要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06期 v.45 8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6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玉米氮素利用以及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的影响

    高明该;张鹏飞;解文艳;杨振兴;刘志平;贺丽燕;周怀平;

    [目的]高强度化肥投入导致的氮素失衡是影响农田土壤环境的重要因素,覆盖可抑制氮素淋失、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但关于长期覆盖的影响还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能够合理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氮在土壤中的淋失的长期覆盖耕作措施。[方法]本研究基于山西省寿阳县宗艾村北坪旱塬地的15年长期定位试验,以明确无覆盖(CK)、秸秆覆盖(J)、普通地膜覆盖(P)、宽幅地膜覆盖(S)、宽幅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SJ)和普通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PJ)6个处理在种植第15年(2023年)对旱地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剖面分布及累积的影响,以及种植第0、7、10、15年时不同覆盖方式下各处理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年际变化。[结果]种植春玉米第15年,6个处理玉米产量从高到低为SJ>S>P>PJ>J>CK,氮素回收利用率为SJ>S>PJ>P>J>CK,氮肥贡献率为SJ>S>PJ>P>J>CK,土壤氮素依存率为CK>J>P>PJ>SJ>S,氮肥偏生产力为SJ>S>PJ>P>J>CK,表明SJ处理产量最高且能够有效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吸收效率。6个处理下硝态氮总累积量的77%~93%在200 cm以下的土层累积,可视为氮素的淋失,而SJ在200 cm以下土层的累积量占比小于其它覆盖措施,总量小于CK。在年际变化方面,6个处理土壤剖面硝态氮峰值明显下移,种植第15年与第7年相比,8年间土壤硝态氮峰值下移范围为80~180 cm,各处理均呈现出向500 cm土层以下淋洗的趋势;同时,SJ处理总迁移量显著小于CK以及其它覆盖处理。此外,土壤剖面硝态氮的阶段性迁移变化(年际变化)结合降水年型分析,发现经过多个丰水年份的硝态氮累积变化,与种植第7年和种植第10年的硝态氮峰值所在土层深度相比,种植第15年6个处理硝态氮峰值所在土层深度的下降幅度较大。[结论]施用化肥用量一致的条件下,长期覆盖处理在减少硝态氮淋失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其中宽幅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相结合的覆盖方式相比其它覆盖方式效果更好,可显著提高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和氮肥贡献率,同时有效减少土壤氮素依存率、抑制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从而促进玉米产量的提升,具有优化作物生产、保护环境和促进土壤可持续发展的效益。

    2025年06期 v.45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5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四环素胁迫下铁镁改性生物炭强化牛粪厌氧发酵研究

    张孟姣;赵丛旭;原田;张秋贤;刘娜;王雪融;曹燕篆;程红艳;

    [目的]畜禽粪便中残留的四环素类抗生素不仅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同时影响其厌氧发酵沼气产量。为了提高抗生素胁迫下畜禽粪便产甲烷效率,在畜禽粪便厌氧发酵体系中添加生物炭及铁镁改性生物炭。[方法]通过测定甲烷产量、发酵样品中的化学需氧量(SCOD)、挥发性脂肪酸(VFAs)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探究生物炭添加对四环素胁迫下牛粪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结果]铁镁改性生物炭能解除四环素对甲烷产生的抑制作用,累积甲烷产量比单独加抗生素处理提高21.86%。四环素虽然促进了乙酸的生成,却严重抑制丁酸的产生,铁镁改性生物炭能显著增加发酵体系中SCOD浓度和丁酸含量,从而促进甲烷的产生,累积甲烷产量达到4141 mL,比未改性生物炭处理提高16.32%。另外,四环素的存在降低了厌氧发酵体系中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ota(拟杆菌门)和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甲烷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投加铁镁改性生物炭后增加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富度和多样性。[结论]四环素对牛粪产甲烷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厌氧发酵前期,生物炭的投加能够起到缓解作用,且铁镁改性生物炭的效果优于未改性生物炭。

    2025年06期 v.45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农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

  • 傅山药膳八珍汤(“头脑”)的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孙琳;魏冰斌;王瑛;李婕;裴妙荣;姜弢;

    [目的]通过对药膳八珍汤中各原料的用量配比及加工时间进行研究,优化药膳八珍汤的加工工艺,并对成品的抗氧化能力和理化指标进行检测,为药膳八珍汤方便食品的研究开发提供试验基础。[方法]本研究以羊肉、莲藕、山药为主要原料,搭配黄芪、生姜等药食同源药材,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结合单因素控制变量法与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设计,建立关键工艺参数与感官指标间的数学回归模型,通过模型验证获得药膳八珍汤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药膳八珍汤的最佳加工工艺为莲藕煮制3 min、山药煮制7 min、羊肉煮制52 min;每1 kg羊肉煮制时加水量为6 L、黄芪用量为16 g、生姜用量为39 g;面糊汤汤底中羊汤用量为90 mL/L、面粉用量为96 g/L、黄酒用量为92 mL/L;药膳八珍汤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0.76%;理化指标与微生物检测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结论]采用优化后工艺所制备的八珍汤成品展现出良好的口感特性,羊肉、莲藕、山药软硬适中,组织结构紧密均匀,面糊汤粘稠度适中,汤质均匀,口感细腻,入口醇厚。试验过程中采用的模型经过多组重复试验验证,数据可靠,试验结果为八珍汤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5年06期 v.45 12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6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谷子(小米)中的酚类物质:组成、生物活性及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宋靖仪;张莹予;刘钰;朱宇晗;苏彦瑜;吴华;肖俊松;黄明泉;

    谷子是一种高光合效率的C_4模式植物,也是一种耐旱粮食作物,在中国北方有悠久的种植和食用历史。谷子脱壳后的可食用部分称为小米。谷子和小米富含酚类物质,有多种健康功效,是一种有潜力的健康膳食资源。本文系统性调研了近年来有关谷子和小米中的酚类物质、生物活性及其加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总结了谷子和小米中的结合态和游离态酚的种类及含量,综述了谷子和小米中酚类物质抗炎抗氧化、降血糖、保护肠道等多种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碾磨、发芽、热加工和发酵等加工因素对谷子和小米中酚类物质的影响,以期为谷子和小米酚类物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6期 v.45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孟冠华美术作品

    孟冠华;

    <正>作品素材来源于山西左权太行山脚下麻田镇上口村樱桃园。《左权樱桃园》正值早春,樱桃花开一树烂漫,泛白中隐隐透着粉绿。两位农妇正边拉家常边用一圈铁丝绑压枝条,地上散放各种工具。《樱桃熟了》时值仲夏,熟后的红红樱桃挂满枝头,成立女子前来采摘,下面挂了摘满樱桃的篮子。树叶中透出阳光,似乎闻到鸟语,嗅到果香。

    2025年06期 v.4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稿约

    <正>1.《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坚持唯物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主要刊登农、林、牧等涉农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反映最新科研动态。以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2.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属于作者。文责自负。

    2025年06期 v.45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美术作品《卧波闻稻香》

    赵小伟;

    <正>作品说明:《卧波闻稻香》以氤氲的笔触构建出农耕文明的微型生态剧场。水牛嶙峋的脊背在溪水中浮沉出时间的弧度,其皮毛褶皱里沉淀着春耕的泥痕与秋收的暮色。波光解构成流动的镜面,折射出两岸青草间星星点点的野花,如同散落的农谚在季风里重新发芽。溪流以丝绸的质感缠绕牛蹄,携带上游稻田的金色私语,在鹅卵石间编织出半透明的年轮。画作在牛背与水流交接处晕染出光影的诗意,与水纹中游弋的色彩形成隐秘的和弦。当耕作韵律暂时悬停,自然便接管了叙事权,让耕者的汗水在稻穗上结晶为露珠,使铁犁的锋芒在草叶摩挲间蜕化成丰收的回音。这幅画最终成为一册打开的生态寓言,证明真正的丰饶诞生于劳作与休憩的微妙平衡之中。

    2025年06期 v.45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